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不必把年味儿拴死在放鞭炮上

2013-02-26 09:17:4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元宵夜烟花爆竹响不停,湖南衡阳成“雾都”。三文/CFP

    记者杜晓 见习记者张昊

    燃放鞭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传统年节习俗中一个重要的结点,代表着年味儿。老百姓认为,没有了鞭炮就缺少了年味儿。然而,绚烂的烟花在带来喜庆气氛的同时,各地火灾、伤亡险情也不断;PM2.5浓度监测结果飙高。鞭炮“情结”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过一个民俗气氛浓郁的平安年?《法制日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民俗专家。

    限放力度小

    北京市民协民俗委员会副主任王作楫告诉记者,传统文化中,放鞭炮就是以鞭炮为主,农历大年三十晚上先放一挂红色的小鞭炮,放完之后再满地“踩红”。吃完团圆饭之后,再放一挂黄色牛皮纸的鞭炮,声音稍大一点,寓意“满地金银”,偶尔放“二踢脚”。

    “随着时代的发展,鞭炮的燃放对于空气污染、人的健康、安全问题产生了很大的隐患,这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现在限制得还不够,应该进一步严格限放。同时还要严格控制生产厂家,从根上把关。”王作楫说,现在的烟花已经远远超过了民俗传统中的鞭炮的威力。

    对于老百姓根深蒂固的心理需求,王作楫表示,一时半会儿从心头上抹去还不太能接受,要有个接受过程。但限放应该越来越严格,从燃放的地点、时间到燃放的种类,都必须加以规定。

    “八大红”“三岁”添年味儿

    中华传统民俗的年味儿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相对完整的传承过程,这让放鞭炮看起来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民俗的传承又出现了新的特点,年味儿也在发生着改变。

    用什么样的方式代替烟花燃放同时又能体现年味儿?“烟花的燃放只是年味儿的一部分,传统民俗文化中体现年味儿的方式有很多。”王作楫道出了传统民俗中被忽视但又非常值得提倡的方式——在过年的时候,中国传统的“八大红”文化、“三岁”文化就能很好地充实年味儿。

    “八大红是指装饰,比如贴‘福’字、贴窗花、贴春联、挂灯笼等,家家都贴出来、挂出来,年味儿非常浓。‘三岁’文化,是指‘踩祟’、‘守岁’、‘压岁钱’。看春晚‘守岁’,给家里的老人孩子准备‘压岁钱’,而‘踩祟’是三十儿晚上,把瓜子儿、花生、榛子皮儿扔在地上,然后大人孩子踩出‘嘎吱嘎吱’的响声,也是一种增加年味儿的习俗,这种习俗也能增加很多响声,甚至可以代替鞭炮。”王作楫说,“过完除夕后,还可以走亲访友、逛庙会,这些都是非常有年味儿的,不必把年味儿死死地拴在放鞭炮上。”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