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证明,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如何因地制宜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城乡一体化之路,是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高港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走出一条多措并举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提供坚实支撑
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和更优质公共服务的进程。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政府财力投入。如何增加政府财力,以满足要求,这是各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首先解决的重要课题。高港区的做法是,强化工业主体地位以增强公共财力,这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高港区1997年由泰兴、姜堰的7个乡镇组建而成,成立初期先天不足的管理体制和“非县非区”特点限制了发展速度,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能力不能满足群众对公共产品的期待和要求。高港区委、区政府通过认真调研后认为,高港区经济、社会和人文基础好,人民群众创业致富的积极性高,适合工业经济发展,依托这些优势,可实施“工业立区、工业强区”战略,通过把小企业做大做强,让想创业的人干成事,鼓励和帮助群众创业致富,同时创造更多的税收,有效增加公共财政收入,增强政府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能力,满足群众对公共产品的期待和需求。
为此,高港区在注重招大引强的同时,把培大育强本土企业作为第一战略,通过本土企业的成长,奠定产业特色,壮大工业经济基础。针对干部服务意识淡薄、企业办事难、很多企业满足于小富即安的状况,在全区开展了“三服务、三尊重”活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三服务”即服务企业、服务项目、服务投资者;“三尊重”即尊重企业家、尊重创业者、尊重纳税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规范了政府行为,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外部环境,增强了干部的服务意识,激发了企业家创大业意识。
近年来,高港区充分发挥政府服务作用,通过开办厂长培训班,送企业老板到高校、国外学习,拓宽企业家的视野;通过“品牌化、标准化、资本化、上市化、信息化、高端化”为主要内容的“六化”工程,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这些措施有效推动了全区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财政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2012年,高港区财政收入可用财力超过21亿元,人均可用财力居泰州之首。
阳光操作房屋拆迁有效破解最大难题
在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房屋拆迁问题十分突出。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仅直接影响我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且影响党群关系和社会稳定。高港区通过阳光拆迁,推行“五同步五公示”制度,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
针对许多地方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房屋拆迁不公开、不公平,补偿依据和标准不统一、不透明情况所引发的种种矛盾和问题,高港区认真谋划,阳光操作房屋拆迁,由镇或街道、区监察局、区住建局、区物价局、区规划局、区国土局、区城管局七个部门组成一个工作班子,同入户,同丈量,同登记,同定性,同核准,相互制约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尽管近年来各地的拆迁成本不断上涨,但在高港区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工作进展顺利,有效解决了拆迁操作层面的诸多问题。
针对一些地方农村违章建筑较多带来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一些党员干部带头进行违章建筑,并由于拆迁时获得不合理补偿所造成的不良影响,高港区在江苏省率先建立城乡居民住房建筑档案。2008年,高港区从机关抽调400多名干部,组建了80多个工作组,对全区所有居民(包括农民)的住房状况进行调查。在摸清底数并将所有住户的住房情况由老百姓确认后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于违章建筑,高港区制订三条原则:第一,凡是严重影响公共生活和违反政策的,除个别特别困难户外,在取得群众理解支持的前提下必须坚决拆除。第二,对影响公共生活的违章建设,在公示并经本人确认办理相关手续后,拆迁时实行违建面积零补偿政策。第三,对合理不合法建筑按当时成本给予一定重置价格补偿。通过以上措施,为全区所有居民住房建立了档案,有效解决了一些党员干部带头进行违章建筑,以及通过违章建设冒领多领拆迁费用问题。另外,借鉴公安交管部门管理车辆的办法,出台住房年审制度。建立居民建房“一户一卡”管理机制,详细记载户主人口结构、房屋建筑面积、违章搭建面积等信息,年审以后,信息全部上网,并把资料公布上墙。通过公开公示,解决了农村建设信息不公开、拆除违章建筑补偿不透明等问题。通过年审及时增补变化的信息,对居民房屋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公开透明,使有关部门能够掌握准确资料,便于对权力和违法违规现象进行监督。由于工作到位,得到群众理解,这项工作推进顺利。
·北京市今年启动城乡一体化改革
·北京将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2013年北京将再建30所城乡一体化学校
·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效果好
·[视频]公安部:改进实有人口管理 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
·改进实有人口管理 适应城乡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