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法制日报:平坟运动不妨多点耐心

2013-02-23 15:59: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昨天,周口市商水县某村民致电《新京报》记者称,商水部分乡镇已开始第二次平坟。据周口市民政局调查统计,春节期间新圆起的坟头有十多万座,约占2012年秋冬平坟总量的7.7%。商水县某村村民称他所在的乡镇昨天下午派出宣传车,到各村做“二次平坟”的宣传,主要宣传内容是号召村干部和老师、党员带头平坟,普通村民主动平坟。如果村民拒绝平坟,乡里将对抵抗者“依法处理”(2月22日《新京报》)。

    在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民俗传统文化中,对亡者最大的慰藉就是“入土为安”与扫墓祭奠,特别是在春节和清明两大民俗节日里,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几乎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在逝者的安葬之处进行祭奠。

    但是,谁也不否认大量的土葬给耕地资源所造成的浪费是惊人的,出于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对子孙后代负责任的态度,政府推进殡葬改革无疑也是形势所迫,以牺牲民俗传统换来活人及子孙后代的生存资源。这种利国利民的政策非但没有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反而遭遇“阳奉阴违”,带头平坟是村官,带头复坟亦是村官,历经数月甚至闹出人命才平掉了二三百万座坟墓,一个春节居然有十多万座“复圆”,也有媒体报道称“复圆”的坟墓超过百万,而从报道来看,政府再次平坟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场“坟头上的大战”,尚若无法找到共同的切合点,注定会形成一场“拉锯战”,也注定任何一方都不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习俗之所以能成为习俗,背后均有着强大且蕴含着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意,这种民意可能会被更现实强大的行政权力所摧毁,但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并避免复发却很难,而且民众安葬逝者并予以祭奠的这种习俗,不仅不违法还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清明节被列为法定假日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从这一点来说,坟头上的大战焦点就是土葬所保留在农田里的坟墓,这显然属“历史遗留问题”,且动坟和移坟又是老百姓的大忌,即使政府免费或鼓励农民将这些“旧坟”移至政府指定的公墓,也未必对农民有吸引力。况且,据报道说,政府对先前平坟所做的承诺大多并没有兑现,适逢春节,给逝去的先人“圆坟”和祭奠是很多地方的传统,平坟一夜之间被“复圆”也是很自然的事。

    “报复性”的二次平坟在所难免,但即便是二次平坟达到目的,清明节又不期而至,同样又是“圆坟”祭奠的传统节日,“复坟”运动又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拉锯战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行政资源,也会让百姓苦不堪言,甚至会加剧百姓与政府之间的裂痕,为一座坟墓如此折腾,最终只能会“两败俱伤”。

    实际上,真正珍惜土地者莫过于农民,但出于对先人尊崇传承孝道,百姓也不得不给逝去的亡灵留下一块安息之地。况且这些所要平掉的坟墓大多都是在殡葬改革之前遗留下来的,而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不断的移风易俗,农田里的坟墓并没有增多之势。笔者认为,农村普通家庭对逝者的祭奠一般不会超过三代,坟墓一旦无人祭奠或“圆坟”,很快就会自然消失,地方政府一方面禁止新的土葬,为农村建立真正公益性的公墓,鼓励旧坟迁至指定公墓;另一方面对原有的土葬坟墓,限制其占用面积不准扩大,不准立碑或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圆坟”,让其“自生自灭”,这样不仅体现了政府的人性化,凸显对传统民俗的尊重,因坟墓所占用的土地也会逐步让出,也让广大农民看到政府对珍惜土地的良苦用心。这样“化干戈为玉帛”不仅彰显了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密切了干群关系,也会让广大人民群众对地方政府充满信心。(朱永华)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人民日报:如何解开“平坟”心结
·周口平坟,情与法的纠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