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重庆办案状元秘诀:把自己搭进去

2013-02-22 13:30: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法官胡可萍审案首选调解去年结案1008件人称“神速法官”

  重庆办案状元秘诀:把自己搭进去

  图为胡可萍(右二)与同事在当事人家中开庭。

  38岁的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民四庭法官胡可萍,说话轻声细语,笑意盈盈。自1998年从事法院工作以来,这份亲和力让她在民事纠纷的化解中游刃有余。

  9点20分,审理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10点14分,审理一件离婚纠纷案;11点,审理一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胡可萍每天都这样忙。

  “虽然我办的都是些杂而小的案子,但每一件都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对我来说都是大案。”胡可萍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我办案的秘诀就是把自己搭进去。”

  2010年审结877件,2011年审结830件,2012年审结1008件,胡可萍连续3年成为重庆市法院办案数量最多的法官,是当之无愧的办案状元。由她审理的案件一次开庭结案率在95%以上,并且无一案超期拖延,无一人上访信访。她还荣获2012年重庆市法院系统调解能手、第三届重庆市十佳女法官称号。

  胡可萍的同事都知道,她办案有个“提早”的特点。一收到案件,胡可萍会马上打电话通知当事人前来领取诉讼文书,很多当事人都会被她的耐心和诚恳打动,主动配合法院的送达工作。

  “来打官司的人心里都堵着一口气,电话里虽然要费些嘴皮子,但是能节省后续时间。”胡可萍说,提早介入能了解案件情况和当事人心中的疙瘩,为庭前调解做好准备。

  “定分止争是法官的职责,从根本上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是民事审判法官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胡可萍说,她把调解作为审案的第一选择。

  “调解是消气撤火的过程,既可最大限度地保护双方当事人利益,又能让当事人明白自己的过错与责任。”胡可萍说,法官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争取最大利益,这样才得到当事人的信任。

  在审理原告钱某与被告李某借贷纠纷一案时,被告言辞激烈、抵触情绪严重,不配合审理。感到案件似乎另有隐情的胡可萍当即决定休庭。当了解到被告已欠百万元高利贷无力偿还借款时,胡可萍设身处地为被告提供相关建议,得到被告的信任,促使该案达成调解。

  多年工作经验也让胡可萍注意到,很多矛盾纠纷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其实已经明白谁对谁错,只是碍于面子不愿意承认错误。“这种情况下,承办法官应适时给当事人找个台阶。”胡可萍说,要让当事人感觉到,法官认为他的行为有一定合理性,有了面子就很容易接受调解。

  在审理当事人李宁与刘颖离婚案时,胡可萍苦口婆心地与双方整整谈了3个小时,终使他们回心转意。尽管已时至中午,胡可萍还是抓紧时间制作出调解书送达给当事人,忙完所有事情,已近下午1点。此时,刘颖拿出两个苹果递给胡可萍,感激地说:“您跟我们说了一上午,快吃个苹果润润嗓子吧。”

  其实,类似的情况经常发生。案子费尽口舌,往往会在临近下班时才调解成功。胡可萍就会通知办公室管理公章的工作人员等着她制作调解书,盖章,送达……

  “一次能解决的事情就不让当事人跑第二次,上午能解决的就不等到下午。”胡可萍对记者说。

  在胡可萍看来,迟来的正义非正义,高效司法才解民忧。她处理案件会在保证公正的前提下,从文书送达、庭审、裁判文书制作等方面提升办案效率,因为“快速结案可以温暖当事人的心”。

  法官日记

  2012年8月9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注定是匆忙的一天,共安排了3个在监狱开庭的离婚案子。都是同一条线上的,两个在长寿凤城监狱,一个在涪陵青溪监狱。凤城监狱的一个案子才受理几天,本不具备开庭条件,但原告说与被告沟通好了,可以放弃举证期和答辩期。

  10点10分左右我们到达长寿凤城监狱,很顺利地办完手续,到接待室开庭,两个案子很快就调解结案了。11点左右走出监狱,我们又驱车前往涪陵青溪监狱。

  12点到达青溪监狱,一问才知道狱政科在涪陵市区,离青溪有半小时车程。下午去狱政科办理手续,2点40分左右赶回监狱。进监狱开庭,顺利的调解结案。下午3点30分就办完了所有事情,心情大好。开车返回院里已近下午5点,坐下喝口水,将今天办的3件案件材料收拾一下,争取明天写出调解书。

  点评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法院院长戴军:渝北区法院2012年受理案件25581件,审执结23212件,一线法官人均结案322件。在严峻的人案矛盾背后,是一个个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办案法官,胡可萍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3年来,她共审结民事案件2715件,年均结案900件以上,没有一件有质量问题。2012年,她个人结案1008件,结案率95.9%,调解结案411件,撤诉结案370件。不仅如此,胡可萍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性。这些年,她独自抚养年幼的女儿,从来没有因为家庭原因影响工作,让人非常感动。(记者徐伟   实习生李春光)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