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使者

“铁案判官”笔下有公正 ——记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法官陈光昶

2013-02-22 10:03:5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什么叫铁案?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铁案好比以“证据、事实、适用法律”这三个点链接起来的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要牢不可破、永不变形。

近日,记者专访了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审判长,一位参与过“阳江黑社会案”、“雷州校园杀人案”等多起大要案审理,从事刑事审判近20年的“铁案判官”、一等功臣、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陈光昶,听他讲述“判官”笔下的故事。

司法为民:赤胆忠心、一腔热血

陈光昶,中等个头,清秀儒雅,骨子里却深藏着司法为民的顽强信念。

作为一个刑事法官,手中法槌“起落之间”便能决定他人的命运,对陈光昶来说,每一个案件都是一次司法公正的考验。

2010年10月21日,阳江“3·26”特大黑社会性质组织案尘埃落定。许建强等两名主犯被判处死刑,其他罪犯也得到应有的惩罚。在判决宣布的那一刻,阳江沸腾了。

这时,主审法官之一的陈光昶,紧绷的神经终于舒展开来,又一次读懂了“公平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这句话的涵义。

2010年,为了搜集、整理阳江“3·26”打黑案的犯罪证据,审核材料,在法院四楼的办公室,每天从早上7点开始,陈光昶就和同事们开始工作,昼夜颠倒,直到深夜。

“那些资料和卷宗一摞堆起来,有3层楼高。”陈光昶回忆说。后来,他负责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部分的文书撰写,在最高人民法院的复核裁定里更改极少。

翻开“3·26”打黑专案沉甸甸的判决书——750页、57万字的白纸黑字记述了案件的每一个细节与审判根据。这57万字,记载了陈光昶和法官们司法为民的人生选择,也是他们实践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心中天平:铁肩道义、两袖清风

陈光昶的心中,始终装有两杆天平。

法律是他守护的第一杆天平。这是他对一身法袍的敬重。

入行20年来,陈光昶审结刑事案件3000多宗,还没有发现一例错案,也没有一例案件被发回改判。“没有疑难的案件,只有疑难的法官。践行司法为民,就必须提高司法水平。” 陈光昶说。

2009年,陈光昶负责处理聂某故意杀人案。

被害人在某娱乐城,因与陪酒小姐吴某发生争执,吴某的男朋友聂某持刀捅死了被害人。后聂某被判故意伤害罪,处以无期徒刑,并赔偿被害人家属50万元。但聂某的家庭经济条件无法兑现赔偿。被害人家属提出娱乐城承担补充赔偿责任的要求又没得到一审的支持。

娱乐城真的不用赔偿吗?面对着悲痛欲绝的被害人家属,以及法院偏袒的流言,陈光昶在法律的书海“翻箱倒柜”。

终于,陈光昶找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认定娱乐城违犯了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在KTV经营活动中提供有偿陪侍,并导致发生伤害,应承当相应的责任。

于是,陈光昶根据法律依据改判了:娱乐城和大酒店均须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自律,是陈光昶坚持的第二杆天平。

审理阳江“3·26”打黑案时,一个当地干部约陈光昶吃饭。当他了解此人有意对阳江“3·26”打黑案被告人说情时,他婉拒了。不久,这名干部又带了一些阳江土特产和名贵礼品,放在省高院的门卫处,让他去拿。陈光昶毫不犹豫地把这份“人情”退了回去。

这样的事情不止一次两次。“坚决不给别人怀疑自己清白的机会。”这是陈光昶做人的原则和底线。

慎杀少杀:明察秋毫、情法相融

20年前,陈光昶从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一直坚守在刑事审判庭上。他用宣判“死刑”捍卫过法律的尊严,也经常面对情与法的考验。

陈光昶清楚地记得,他审判的第一个死刑案件是9万块钱的偷窃案。

20年来,他感触最深的是中国刑事政策的变化,对死刑的控制和慎用。

去年3月,全国法院贯彻执行刑法修正案(八)会议强调,要进一步严格控制、慎重适用死刑。陈光昶赞同这种“慎杀少杀”的转变,因为生命至上。

2009年,陈光昶接到了一个“情杀”案件。东莞的钟某与一女青年骆某恋爱同居。但钟某父母极力反对两人恋爱,分手在即,骆某发现自己怀孕了,更激发了矛盾。

案发前的晚上,骆某在小卖铺买了两瓶冰绿茶饮料。次日早上7时许,骆某将老鼠药投入其中一瓶冰绿茶饮料,遂外出买早餐。钟某起床后喝下饮料中毒身亡。骆某返回时发现钟某已死,便逃离了现场。2008年,骆某主动投案。当地法院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骆某无期徒刑。

接到案件后,陈光昶认真审阅了办案材料和证据。审讯室里,瘦弱的骆某不停地哭泣,申辩老鼠药是给自己准备的,始终未供认有杀人的故意。

经审理,陈光昶确认原审判决认定事实不清,适用法律错误,量刑不当。于是,陈光昶提出以过失致人死亡罪改判有期徒刑6年的意见,得到了合议庭和领导的支持。

宣判后,骆某寄来了一封信:“我是一个连律师都请不起的农村妇女,曾经以为,我的上诉可能得不到重视……但结果却让我真正相信:法律是公平、公正的……”

慎杀少杀的司法路上,陈光昶总是怀着对生命和法律的敬畏,谨慎地把握好手中的“铁笔”,法槌起落沉甸甸。

    记者 杜若原 吴 冰

[责任编辑:李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