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地方环保屡遭质疑中央管理呼声再起 专家呼吁加强执法力度

2013-02-20 19:49:3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央垂直管理呼声再起

    一直关注此次地下水事件的公益环保人士邓飞直言:“地方领导人要最大政绩,企业要最大利润,GDP必然会把他们弄到一起,地方环保局只有顺从,为官商勾结看门望风。”他呼吁,地方环保局必须收归中央垂直管理,或交于地方人大直管,抄送两会代表委员,上两会!”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对此表示认同。

    王丛虎:现有的情况显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地方的制约力量越来越大。所以如果我们有变革,实现垂直管理,不一定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从体制和机构的角度,可能会比现在好一点。

    其实,早在2006年前后,当时的环保总局就曾多次明确表示,一直在研究有关环保系统实行垂直管理的问题。此后,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华北等6个区域的环境督查派出机构和6个核与辐射安全监督派出机构得以建立,这在当时也被看作是一种折中的方案。

    不过,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看来,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些派出机构也难以摆脱地方力量的掣肘。

    周宏春:第一,《环保法》规定,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负有法律责任;第二,成立中心的编制、孩子上学、家庭还是落在地方;第三,任命还是要和地方协调。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在这种背景下,沉寂多年的环保系统“垂直管理”的呼声再次出现。虽然这样的呼声已经持续了多年,但是进展却不尽如人意。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近年来在环保部的公开表态中,“垂直管理”的提法已经较少出现。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仅在2011年的一篇文章了提出要“加强环保区域派出机构能力建设”,并肯定了部分省、区关于省内垂直管理改革的探索。

    在上个月的2013年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垂直管理”未被提及,反而就深化审批改革作出了“凡是地方环保部门能够管理好的,就大胆下放,不再由环境保护部审批”的表态。

    实际上,从一开始,有关环保系统垂直管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编制和财政能否保证、获得强势地位后会否带来寻租空间等等。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丛虎并不认同。

    王丛虎:如果把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放在第一位,显然进行垂直管理要好一点。但如果考虑到可能带来的不确定因素,比如寻租、资金的浪费,包括体制架构的变革,就不一样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污染问题给社会、民生带来的巨大问题,这是我们首先的价值判断。

    提升执法力度、加大违法成本更为迫切、有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周宏春补充说,仅有垂直管理并不能解决问题,还需加强组织、制度、执行、政策的上下联动,不一定要搞一刀切。他还强调,短期来看,提升执法力度、加大违法成本更为迫切、有效。

    周宏春:环保问题是监督、管理和公众参与。现在的环保投入很多,实际上不是“知道不知道”的问题,而是“想不想”做的问题,“大棒”不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最核心的中央政府的定位上,还是应该加大执法力度。

    除此之外,多位专家强调了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性。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建议,必须推动污染源信息的全面公开,做到信息公开的系统、即时、完整和电子地图式的查询,这样就可以将污染源状况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倒逼主管部门严格执法,而且现在这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实现。

    马军:提出更加全面、彻底的信息,公开的要求,把在线监测的数据实时发布到网上,不给说情、掣肘、寻租的行为留出时间、空间。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