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校服”毒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纯洁的心灵。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一千次的正面教育往往被一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负面事件所打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欧霞时装有限公司生产的学生服含有有毒物质,其供货“浦东三四十家学校”。
相信随着有关部门调查的深入,“毒校服”事件的真相将大白于天下,违法企业也必将受到严厉查处。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这起事件就与普通的产品质量纠纷案件的处理没有多大的差别,保不齐违法企业还会“好了伤疤忘了疼”,再冒出来毒害学生。
从表面看,直接受“毒校服”之害的是孩子们的身体。“毒校服”销售到21所学校,面不可谓不广;21所学校的学生受到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量不可谓不大。更可怕的是,据上海市质监局抽查通报的情况,有的校服使用了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这类染料含有偶氮基团,不仅对人有可致癌性,而且伤害具有不可逆性,这种毒害或许将成为一些孩子身上的“定时炸弹”。
然而,在笔者看来,“毒校服”毒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的身体,更毒害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这种毒性尤烈,流弊更为长远。中小学生年龄尚小,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判断、分析、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都还不成熟,一千次的正面教育往往被一次发生在他们身上的负面事件所打败。当他们知道自己可以被当作商品来回倒卖的时候,自己身穿的曾引以为豪的校服可以成为“回扣”对象的时候,自己心目中值得尊敬的学校老师和赖以依靠的大人们成为“吸血鬼”的时候,必然对社会基本的诚实守信发生动摇,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往产生怀疑,对依法依规约束言行举止抱有疑虑,这显然对他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有害,这种伤害是长久的,甚至是不可逆转的。
“毒校服”事件,上海浦东不是第一起,早在2008年,广东就发现了不法厂家在生产校服时使用含有毒化学品联苯胺的染料和助剂;即便是上海浦东的“毒校服”,相关部门也透露“3年4次抽查不合格”。为何“毒校服”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呢?认识不到位恐怕还是致命原因。不论是不法厂家挣“黑心钱”,参与其中者“拿回扣”,还是相关部门一次次的重拳出击,都是着眼于事而忽略了事背后的人,特别是忽略了对孩子们心灵的伤害。这才导致了监管有漏洞、打击有死角,死灰复燃现象才一再抬头。
面对客观世界,让孩子的眼睛充满童真;作为他们的呵护者,应当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依赖。这个观念不树立起来,查处“毒校服”事件就难彻底,毒奶粉、毒馒头、毒文具……也就会屡禁不止、屡打不死。
(徐 娟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