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
打造底线思维新机制
从小客车数量调控到首都机场高速路收费价格调整,从首钢搬迁到黑幼儿园的整治……北京早在2009年就启动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的调研工作,并在2010年和2011年先后出台相应的实施办法和细则。现在,北京市各级政府每出台一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重大决策,都要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全市已有50余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纳入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成为政府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一道“前置程序”。
建设“平安中国”,就是为了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好比扎起了预防的篱笆,未雨绸缪地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产生。近年来,各地积极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维权意识的不断提升,由各种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发。面对这种情况,各级政府都要及时转变执政理念,善于运用“底线思维”,将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等重大事项在制定出台、组织实施或审批审核前,对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开展系统的调查,科学的预测、分析和评估,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和预案,有效规避、预防、控制重大事项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稳定风险。
平安稳定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能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考验着各级政府以及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与水平。在化解矛盾纠纷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结合起来,把解决具体问题与完善政策制度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的政府才能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平安保障。
人民网记者 彭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