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贵州

贵州“阳光工程”开启社区戒毒康复新路

2013-02-18 14:08:5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贵州“四位一体”模式凝聚多元力量,帮助戒毒康复人员重拾生活信心

    找到了回归社会的坚实基础

    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些工人是戒毒康复者

    在贵阳市清镇市阳光家园的服装加工厂里,很多工人正在缝制、熨烫衣服,一派忙碌景象。

    一般人很难看出这些工人是戒毒康复者。正在熨烫衣服的吴某告诉记者,他有7年吸毒史,3次强制隔离戒毒,但每次戒毒不久就复吸了。“这次不一样,政府搞得比较彻底,为我们考虑得很周到,白天上班,中午喝美沙酮,对那个东西(毒品)不想了。”

    和吴某一样在厂里从事服装加工并同时戒毒康复的还有30人。2011年5月建成的清镇市阳光服装加工厂,安置规模150人,目前累计安置戒毒康复人员87人次。

    在一片向阳的山坡上,竹林掩映间有一个青瓦白墙的小院,男生宿舍、女生宿舍、图书室、食堂、澡堂一应俱全,这里就是贵阳市花溪阳光农场。建成于2012年5月的这个农场,安置规模100人,目前有31名戒毒康复人员在这里从事苗木种植、生态养殖和食用菌栽培工作。戒毒康复人员丁某告诉记者:“下一步会请农业专家来指导,学习培育灵芝、火鹤等经济效益较高的食用菌和花卉品种。”

    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为他们奠定了回归社会的坚实基础

    因为吸毒,陈某与妻子离了婚,上中学的儿子判归妻子。陈某说以前去看儿子都没有底气,“没有固定工作,打个零工还不够吃粉(吸毒)。到厂子里工作后,一个月大概有1200块钱的收入,能给儿子定期交点学费,能维持我和老母亲的正常生活,很满足了!”

    小李夫妻俩都在都匀阳光产品加工厂工作,每月两人收入3000多元。“女儿放在她奶奶家,负担她的生活费绰绰有余,最大的希望就是为她以后上大学多攒点钱。”

    记者了解到,在阳光企业集中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每月工资1200元左右,生产技能熟练的工人每月能拿到2000元以上,自主创业的戒毒康复人员月收入也有数千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为这些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奠定了坚实的社会身份基础和经济基础。

    多重支撑构筑戒毒者回归社会平台

    与强制隔离戒毒不同,这种戒毒康复模式重在通过多元力量的参与,为戒毒康复人员真正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环境。

    政府免费提供美沙酮,最大限度戒断心瘾

    清镇市阳光服装加工厂,午饭前,身背药桶的工作人员出现在厂医务室。等待服用美沙酮的工人迅速在门外排起了长队,20毫升、5毫升……工人们自报服用量,工作人员核对名字后用小杯将量好的美沙酮递给他们当场服下。

    服用美沙酮,是国际公认的较为安全的戒毒康复替代性维持疗法。

    曾经做过教师的戒毒康复人员吴某特别向记者强调,在阳光工厂里,一个月挣多少钱并不是戒断毒瘾的基本条件,重要的是不再想毒品,“家财万贯时记不清自己戒过多少次,有时是强制戒毒,有时是自己在家硬戒,最后还是因为复吸把钱花光了。免费喝美沙酮的办法最好,大家一起喝,有氛围督促自己不去沾粉子(毒品)。我进厂11个月了,一直没再沾过那个东西。”

    康复人员自定美沙酮服用量也是一个被称道的做法。清镇市和都匀市禁毒办工作人员介绍:“个人身体情况和戒毒进展不一样,对美沙酮的依赖程度也不同,现在康复者服用最少的一天只喝两三毫升。绝大部分戒毒康复人员心态积极,服用量减得太快的,我们还劝他们悠着点,别太急,因为服用量不足会心慌,难以维持正常工作。”

    禁毒专干、爱心妈妈、心理工作者为戒毒康复者提供心理支撑

    “戒毒康复后融入正常社会生活,需要哪些条件?”记者向10余位戒毒康复人员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各异,但共同感受较为突出:在阳光家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找到了群体归属感,找回了社会认同感,恢复了曾经丧失的社会能力。这为戒毒康复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积蓄了力量。

    “在这里上班心情轻松,不像在社会上的企业,大家一旦知道我吸过毒后,看我的眼光都不一样了,跟防贼似的。”工作和收入,给了戒毒康复者以回归社会生活的“名分”和经济基础。而禁毒专干、心理咨询专家、爱心妈妈等志愿者,则关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黄永绂是花溪阳光农场300多位“爱心妈妈”中的一位。从2012年5月阳光农场建成以来,她就和志愿者们隔三差五到农场与戒毒康复者们聊天交心。“我们扮演的就是妈妈的角色,他们也都叫我们‘老妈’。我们随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说大部分刚进入爱心家园的员工,觉得社会歧视他们,家人放弃他们,对社会有怨气。我们就引导他们反思吸毒有错在先,对家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在先。”

    “你现在最担心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受访者的回答是一致的:“我最担心这里(阳光家园)关张了!”“我们希望阳光企业永远开办下去,我们能为孩子上学多攒点钱。”

    让希望之光长久温暖回归者

    在禁毒法规构建的法律框架下,越来越多的戒毒人员势必踏上社区康复之路。如何巩固初期来之不易的康复成果,让这群人更为稳定、长久地回归常态社会?对此,贵州有较为全面的政策保障考量、有较为细致的工作机制建设,专家学者有建议、有期待。

    “108号”文件确定“阳光工程”的政策保障框架

    “到阳光产品加工厂来的戒毒康复人员,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每月投入的帮扶补助经费约为3万元。”都匀阳光产品加工厂经理介绍。贵州某公司也享受到了政府的扶持政策。这个公司接纳了50名戒毒康复人员,在企业给予每人每月1500元保底工资的基础上,市政府给予每人每月500元补贴。

    “贵州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强力推动。2011年贵州省 《禁毒条例》修订实施后,省政府当年9月就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 ‘阳光工程’建设工作的意见》,从加强领导、保障体系、经费税收、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障等方面作出一系列规定。”接受采访时,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崔亚东介绍。

    《意见》被视为全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里程碑,被简称为 “108号”文件。

    ——社区戒毒康复的经费保障列入财政预算。2011年至今,贵州全省为此拨款1.3亿元。其中,“阳光工程”建设经费9446万元。人员经费等工作经费已经超前预算至2014年,计2025万元。全省招聘社区戒毒康复专职工作人员3207名,其工资和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对阳光企业在税收、土地规划、银行贷款、技能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对安置规模50人以上和100人以上的阳光企业,省财政分别给予前期建设扶持经费15万元、3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同等数额经费。对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私营业主和自主创业的戒毒康复人员,分别给予相关的税收优惠和减免。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截至目前建成阳光企业14家,安置戒毒康复人员572人,州县各级政府共投入建设资金613.24万元,无偿支持厂房11.4万平方米。贵阳市清镇市截至2012年8月31日,累计安置366名戒毒康复人员,为阳光电器厂、砂石厂、养猪场等各种形式创业的戒毒康复对象减免税费50万元,协调贷款50万元。

    ——对部分或全部丧失劳动力、因各种原因无法就业的戒毒康复人员,符合条件的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基本医疗保险范畴;符合残疾救助保障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纳入残疾人救助保障范围。

    工作机制巩固戒毒康复效果

    在花溪阳光农场的食用菌栽培大棚里,戒毒康复人员小丁告诉记者,不但学到了一技之长,还学会了团队的自我管理、民主决策。戒毒康复人员可以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生存需要,自主选择去花木组、养殖组还是食用菌栽培组。各个小组运作一段时间之后,会同工作人员进行成本核算、利润分析,大家可以讨论接下来要发展哪些新品种。

    小丁介绍:“我们小组培育出了木耳、平菇后,下一步要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灵芝。听说花木组要引进价格比较高的蝴蝶兰和火鹤。各个组的小组长都是投票选出来的,我就是不久前当选的。”

    在清镇市阳光服装加工厂,记者也看到了类似做法。贵州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指导处副处长周胜介绍,阳光企业侧重以不同形式鼓励戒毒康复人员提升个人和小组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这有利于提升他们回归社会后的生存能力。

    全面推进“阳光工程”的过程中,贵州还探索了一些有效的工作机制——

    戒毒人员无缝对接管控机制。贵州省委政法委协调司法、公安、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建立部门间信息通报机制,使负有管控责任和社区戒毒康复责任的部门,在这些人员出所前一个月获得信息通报,社区民警和禁毒专干等及时安排管控措施和社区戒毒康复场所。

    在阳光企业普遍设立医务室、尿检室,有效组织免费服用美沙酮。目前,贵州全省的美沙酮免费服用方式主要有两种:对自主创业、分散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自己到指定地点服用;对集中安置的,由社区禁毒工作人员组织集中服用。

    很多集中安置企业,还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帮助。

    复吸率大幅度降低,各界希望长久运行

    运行时间不到2年,“阳光工程”的综合社会效果初步显现。周胜介绍:“目前,对阳光企业集中安置的5219名戒毒康复人员的跟踪调查显示,复吸率为3.76%,未进入阳光企业前这一数据为25.27%。戒毒人员的社区康复执行率为53.65%,强制隔离戒毒出所人员管控率25.3%。”“阳光工程”的综合社会效益也初步显现。遵义市的何某,在禁毒办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开办了一个小型砖厂,经营一年就实现了营利,还吸纳了3名吸毒人员就业。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副所长刘志民对多个阳光企业调研后认为:“进入阳光企业后,戒毒康复人员的身体、生活习惯和社会功能状况明显改善,身心得以康复,家庭和社会功能得以重建,重新燃起了生活的信念。”

    如何让这群人越来越扩大,如何让“阳光工程”的阳光更加持久地普照戒毒康复者的回归路?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于安认为:“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贵州省的‘阳光工程’是就业发展型取向。阳光企业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商业公司,完全不同于典型的社会企业和其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公司,是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普通社会,戒毒康复人员再次就业也就走上了一个比较真实的回归社会平台。”他认为,下一步,建立政策性合同机制,提升政府与企业、戒毒康复人员之间合同的制度化、法律化水平,是“阳光工程”的生存基础。

    中央编译局文献信息部副主任、研究员赖海榕认为:“‘阳光工程’是戒毒康复的治本之策,但刚刚起步,虽然有一定规模,但还比较小,覆盖的戒毒人群还较少,应当在更大范围推广,惠及全社会大多数戒毒人员。”

    “阳光工程”生命力在于找准了焦点

    ■记者手记

    社会和国家给予特殊群体的关爱,通常被喻为阳光。2011年6月26日,一束特别温暖的法律之光照在了社区戒毒康复者们的身上。这天,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戒毒条例》。一年多来,各地出台政策、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种种路径。如何让这些温暖、宝贵的阳光,能够更加有效地照亮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贵州“阳光工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与回味。

    采访中,倾听过戒毒康复者的大量感受后,记者觉得,“阳光工程”的焦点找对了。对这些具有强烈回归社会意愿的特殊弱势群体来说,完成强制隔离戒毒或自愿进行社区戒毒,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充满不信任的严苛监管,需要的是真实的或者高度模拟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所。

    生活在家、工作在厂,自定美沙酮服用量,基本补助和计件工资结合,培养自我管理和团队决策能力……阳光家园提供了真实、开放、信任、包容的工作生活场景,是戒毒康复者脱离沉溺毒品不能自拔的生存状态后,走向正常社会生活前的康复缓冲地带。“阳光工程”还关照了戒毒康复人群回归社会的特殊人性需求。戒毒康复人员是一群几乎一无所有的人,吸毒耗尽了万贯家财,大多妻离子散、亲情尽失,吸毒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工作力,他们惟一的渴望就是过上正常日子。“阳光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民主管理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社会歧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向别人“示好”,帮助他们寻找到群体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生活技能,奠定了回归社会的身份基础和心理素质基础。

    一个吸毒10年有余的“老粉哥”坐在记者对面,平静、自信地讲述着他用在阳光家园里挣的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并且拥抱了她。“这是心理专家教给我的。从记事起,我好像就从来没有拥抱过妈妈,成年后给妈妈的第一个拥抱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是对不起她!”他流下了眼泪。听到这,记者心生欣慰,“阳光工程”正在祛邪扶正,改造着一个个曾经流离失所的灵魂,为他们寻找一处处可供安放心灵和尊严的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在哪里,社区戒毒康复最重要的是契合戒毒康复人员回归之路上的身心需求。

    记者还感受到,“阳光工程”的路子趟对了。贵州省确立了全省性、系统性的政策保障与制度设计,确保“阳光工程”得以大面积推进。政府的权力再大,能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阳光工程”选择经济生活中数量最多的常态经营性企业作为主要合作对象,通过政策扶持等让企业在接受雇用社区戒毒康复者的过程中达到多赢,是一条宽阔、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当然,“阳光工程”路艰且长。一是因为对贵州这样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来说,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财力有限,能够容纳戒毒康复者的企业仍然不多,需再挖潜造血。二是因为贵州毒患由来已久,无论禁毒还是戒毒,任务重、基数大。三是因为戒毒康复群体在康复回归路上,势必充满艰辛与反复。因此,运行不足两年的“阳光工程”,依然有很多亟待梳理、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扩大社区戒毒康复的覆盖度;再如,3年康复期满后部分人员回归不了社会的,如何“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等等。对此,我们期待更为宏观多元的政策扶持。

    【链接】

    数字看贵州“阳光工程”

    4——贵州主要通过4条渠道安置戒毒康复人员。

    集中安置:类似贵阳清镇阳光服装厂、花溪阳光农场和都匀阳光产品加工厂的阳光企业,是贵州集中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共建成阳光企业137个,集中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6154名,通过多种途径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23348名。

    分散安置:对不具备集中安置条件的地方,发动企业、单位等内部消化,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如,贵州电建二公司主要从事火电建筑安装,有安置能力50人,目前安置15名。政府有关部门对缺乏劳动技能的戒毒人员进行培训后,推荐到小工厂、小作坊、个体经营户等处就业,共安排3182人。

    自主创业安置:鼓励、扶持有一定能力专长的人自主创业,同时吸纳其他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这条途径目前共安置1200人。

    开放公益性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开放清洁工、交通协管员等岗位,共安排303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3.76%——“阳光工程”实施近两年来,集中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为3.76%,未进入阳光企业前,这一比例为25.27%。(记者 张玉光)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贵州一民警牺牲在春节安保岗位
·贵州全面扫除查办渎职案“空白院”
·贵州:省领导检查春运安保消防工作
·贵州要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贵州积极做好春节各项消防工作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六盘水市长交安全保证金
·贵州从江“2·2”重大交通事故反思
·贵州公安局长会提出矛盾不上交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