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工程”生命力在于找准了焦点
■记者手记
社会和国家给予特殊群体的关爱,通常被喻为阳光。2011年6月26日,一束特别温暖的法律之光照在了社区戒毒康复者们的身上。这天,国务院公布实施了《戒毒条例》。一年多来,各地出台政策、投入人力物力资金,积极探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种种路径。如何让这些温暖、宝贵的阳光,能够更加有效地照亮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的道路?贵州“阳光工程”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与回味。
采访中,倾听过戒毒康复者的大量感受后,记者觉得,“阳光工程”的焦点找对了。对这些具有强烈回归社会意愿的特殊弱势群体来说,完成强制隔离戒毒或自愿进行社区戒毒,他们需要的不再是充满不信任的严苛监管,需要的是真实的或者高度模拟真实的工作生活场所。
生活在家、工作在厂,自定美沙酮服用量,基本补助和计件工资结合,培养自我管理和团队决策能力……阳光家园提供了真实、开放、信任、包容的工作生活场景,是戒毒康复者脱离沉溺毒品不能自拔的生存状态后,走向正常社会生活前的康复缓冲地带。“阳光工程”还关照了戒毒康复人群回归社会的特殊人性需求。戒毒康复人员是一群几乎一无所有的人,吸毒耗尽了万贯家财,大多妻离子散、亲情尽失,吸毒彻底摧毁了他们的意志力和工作力,他们惟一的渴望就是过上正常日子。“阳光工程”通过技能培训、心理疏导、民主管理等方式,帮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社会歧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向别人“示好”,帮助他们寻找到群体归属感、社会认同感和社会生活技能,奠定了回归社会的身份基础和心理素质基础。
一个吸毒10年有余的“老粉哥”坐在记者对面,平静、自信地讲述着他用在阳光家园里挣的钱给妈妈买生日礼物,并且拥抱了她。“这是心理专家教给我的。从记事起,我好像就从来没有拥抱过妈妈,成年后给妈妈的第一个拥抱是在这种情况下,真是对不起她!”他流下了眼泪。听到这,记者心生欣慰,“阳光工程”正在祛邪扶正,改造着一个个曾经流离失所的灵魂,为他们寻找一处处可供安放心灵和尊严的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无论在哪里,社区戒毒康复最重要的是契合戒毒康复人员回归之路上的身心需求。
记者还感受到,“阳光工程”的路子趟对了。贵州省确立了全省性、系统性的政策保障与制度设计,确保“阳光工程”得以大面积推进。政府的权力再大,能解决的问题总是有限,“阳光工程”选择经济生活中数量最多的常态经营性企业作为主要合作对象,通过政策扶持等让企业在接受雇用社区戒毒康复者的过程中达到多赢,是一条宽阔、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当然,“阳光工程”路艰且长。一是因为对贵州这样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来说,无论政府还是民间,财力有限,能够容纳戒毒康复者的企业仍然不多,需再挖潜造血。二是因为贵州毒患由来已久,无论禁毒还是戒毒,任务重、基数大。三是因为戒毒康复群体在康复回归路上,势必充满艰辛与反复。因此,运行不足两年的“阳光工程”,依然有很多亟待梳理、解决的难题。比如,如何扩大社区戒毒康复的覆盖度;再如,3年康复期满后部分人员回归不了社会的,如何“扶上马后再送一程”,等等。对此,我们期待更为宏观多元的政策扶持。
【链接】
数字看贵州“阳光工程”
4——贵州主要通过4条渠道安置戒毒康复人员。
集中安置:类似贵阳清镇阳光服装厂、花溪阳光农场和都匀阳光产品加工厂的阳光企业,是贵州集中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的重要渠道。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省共建成阳光企业137个,集中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6154名,通过多种途径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23348名。
分散安置:对不具备集中安置条件的地方,发动企业、单位等内部消化,安置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如,贵州电建二公司主要从事火电建筑安装,有安置能力50人,目前安置15名。政府有关部门对缺乏劳动技能的戒毒人员进行培训后,推荐到小工厂、小作坊、个体经营户等处就业,共安排3182人。
自主创业安置:鼓励、扶持有一定能力专长的人自主创业,同时吸纳其他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这条途径目前共安置1200人。
开放公益性岗位:政府有关部门开放清洁工、交通协管员等岗位,共安排303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
3.76%——“阳光工程”实施近两年来,集中安置的戒毒康复人员复吸率为3.76%,未进入阳光企业前,这一比例为25.27%。(记者 张玉光)
·贵州一民警牺牲在春节安保岗位
·贵州全面扫除查办渎职案“空白院”
·贵州:省领导检查春运安保消防工作
·贵州要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贵州积极做好春节各项消防工作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六盘水市长交安全保证金
·贵州从江“2·2”重大交通事故反思
·贵州公安局长会提出矛盾不上交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