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支撑构筑戒毒者回归社会平台
与强制隔离戒毒不同,这种戒毒康复模式重在通过多元力量的参与,为戒毒康复人员真正回归社会创造有利环境。
政府免费提供美沙酮,最大限度戒断心瘾
清镇市阳光服装加工厂,午饭前,身背药桶的工作人员出现在厂医务室。等待服用美沙酮的工人迅速在门外排起了长队,20毫升、5毫升……工人们自报服用量,工作人员核对名字后用小杯将量好的美沙酮递给他们当场服下。
服用美沙酮,是国际公认的较为安全的戒毒康复替代性维持疗法。
曾经做过教师的戒毒康复人员吴某特别向记者强调,在阳光工厂里,一个月挣多少钱并不是戒断毒瘾的基本条件,重要的是不再想毒品,“家财万贯时记不清自己戒过多少次,有时是强制戒毒,有时是自己在家硬戒,最后还是因为复吸把钱花光了。免费喝美沙酮的办法最好,大家一起喝,有氛围督促自己不去沾粉子(毒品)。我进厂11个月了,一直没再沾过那个东西。”
康复人员自定美沙酮服用量也是一个被称道的做法。清镇市和都匀市禁毒办工作人员介绍:“个人身体情况和戒毒进展不一样,对美沙酮的依赖程度也不同,现在康复者服用最少的一天只喝两三毫升。绝大部分戒毒康复人员心态积极,服用量减得太快的,我们还劝他们悠着点,别太急,因为服用量不足会心慌,难以维持正常工作。”
禁毒专干、爱心妈妈、心理工作者为戒毒康复者提供心理支撑
“戒毒康复后融入正常社会生活,需要哪些条件?”记者向10余位戒毒康复人员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各异,但共同感受较为突出:在阳光家园找到了做人的尊严,找到了群体归属感,找回了社会认同感,恢复了曾经丧失的社会能力。这为戒毒康复者回归正常社会生活创造了条件,积蓄了力量。
“在这里上班心情轻松,不像在社会上的企业,大家一旦知道我吸过毒后,看我的眼光都不一样了,跟防贼似的。”工作和收入,给了戒毒康复者以回归社会生活的“名分”和经济基础。而禁毒专干、心理咨询专家、爱心妈妈等志愿者,则关怀着他们的精神世界。
黄永绂是花溪阳光农场300多位“爱心妈妈”中的一位。从2012年5月阳光农场建成以来,她就和志愿者们隔三差五到农场与戒毒康复者们聊天交心。“我们扮演的就是妈妈的角色,他们也都叫我们‘老妈’。我们随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比如说大部分刚进入爱心家园的员工,觉得社会歧视他们,家人放弃他们,对社会有怨气。我们就引导他们反思吸毒有错在先,对家人和社会造成伤害在先。”
“你现在最担心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受访者的回答是一致的:“我最担心这里(阳光家园)关张了!”“我们希望阳光企业永远开办下去,我们能为孩子上学多攒点钱。”
·贵州一民警牺牲在春节安保岗位
·贵州全面扫除查办渎职案“空白院”
·贵州:省领导检查春运安保消防工作
·贵州要求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贵州积极做好春节各项消防工作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法院工作获充分肯定并被寄予厚望
·贵州六盘水市长交安全保证金
·贵州从江“2·2”重大交通事故反思
·贵州公安局长会提出矛盾不上交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
·贵州:积极推动“平安”“法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