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平安建设

谁能解民间收养的“爱心困局”

2013-02-16 11:37:1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半月谈 

    电视中河南兰考的火灾现场不断重复,袁厉害在镜头前伤心垂泪,兰考的民政官员闪烁其词……

    这些让73岁的王家玉按捺不住激动的情绪,“兰考真应该到我们这里来学学!”他指着电视说道。

    面对这场刺痛人心的大火以及被大火吞噬的7个幼小的生命,王家玉有理由感到伤心和愤怒,因为他和袁厉害有着太相似的经历——一个18年收养超过500名孤儿;一个20年收养超过200名孤儿。

    相比于火灾之后收养被叫停的“爱心妈妈”袁厉害,王家玉又感到自己是幸运的,他所在的安徽省颍上县在2012年建起了社会儿童福利院,他的民间孤儿院也终于“转正”。

    2013年1月9日,据民政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现有失去父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未成年人(即孤儿)61.5万名,由亲属养育、其他监护人抚养和一些个人、民间机构抚养的孤儿有50多万名,超过8成。

    这50多万名孤儿中有多少是在袁厉害、王家玉式的民间收养人庇护下成长,现在还不清楚。“不出事自生自灭,出事后一散了之”“合情不合法”是我国相当一部分民间收养人面临的尴尬境遇。

    “孤儿收养不是生产力,也不是政绩,因此部分基层政府能动性不足。”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博士后徐国远分析,“我国应该加大对已存在制度的修补,加大执行力度,细化责任认定,跟进后续强制性措施,推动政府部门重视这一领域。”

    爱多钱少,地位尴尬

    1994年的一天,安徽省颍上县的王家玉从街上领回了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孩子,带回家给他做了一顿饭。“说心里话,一开始只想让这孩子吃顿饱饭,没想过要养他。”王家玉说道。但从此,孩子天真的眼神让王家玉不忍心再将他送走,就这样一个接一个,18年来他成了500多个孩子的父亲。

    王家玉的经历并不独特,在距离颍上县不远的太和县,住在县民政局大院里的徐艳侠至今还记得她收养第一个孩子的情景。7年前,徐艳侠和女儿莉莉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看到一个婴儿被层层包裹,只有一张小脸露在外面。女儿拽着徐艳侠的手,央求地看着她,本来徐艳侠是不愿意惹这样的麻烦事的。

    但女儿莉莉说:“妈,咱能不能行行好,把宝宝抱回家洗洗澡吗?他的棉袄都脏了。”这一句话触动了她,徐艳侠的丈夫在县民政局工作,平时她也听过见过不少弃婴的悲惨故事,这次相信善有善报的徐艳侠将孩子抱回了家,没想到这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如今,徐艳侠6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已经住着7个孤儿了。

    可怜、不忍心、没法看着孩子受苦……在王家玉、徐艳侠看来,决定收养这些孩子只需要一颗爱心就够了,但收养之后却有太多的烦恼让他们寝食难安——孩子们没户口,入学有困难;很多孤儿是残疾或重病,看病的支出很大;护理人员不容易请到,有时候甚至要全家上阵……

    让王家玉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那一年淮河发生水灾,王家玉的所有财产在这场灾难中都化为乌有,他只能向乡亲们借钱维持孩子们的生活、学习等开支。这一年,当地政府为当时院内的199名儿童办理了每月16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孩子们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然而,资金匮乏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还是要靠社会上好心人士的捐助,但这方面捐助并不稳定。”他说。直到2012年,他收养的所有孩子都被送到县里的社会福利院,王家玉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相比于经济上的困难,民间收养身处灰色地带,社会的不理解让这些民间收养人更觉得尴尬。河南兰考的大火刚被扑灭,关于袁厉害收养孤儿骗保的说法就已经甚嚣尘上。

    袁厉害的经历让徐艳侠感慨颇深:“好多人以前也这么说过我,说我骗保。”为保障她收养的7名弃婴,县里民政部门每月为每个孩子提供600元的补助,这招致一些人的议论,甚至还有人质疑徐艳侠夫妇靠收养弃婴赚取国家补助,这让徐艳侠听后心里很不是滋味。她说:“今后再也不收养弃婴了,一是没有经济支撑,二是听到别人非议,心里感觉挺难受的。”

    “转正”后的幸福与无奈

    再也不会收养弃婴了,徐艳侠做出了和袁厉害同样的选择。她这么决定,还因为如今太和县正在修建儿童福利院。“等福利院修好了,我这边的7个孩子也会送过去,我也就放心了。”

    徐艳侠有理由放心,因为在她看来,王家玉就是她的榜样。由于地方政府的重视,2012年,王家玉收养的所有孩子都被送进了新建成的颍上县社会福利院。这座耗资600多万、占地40亩的福利院比王家玉的院子好得太多。孩子们住进了带卫生间的卧室,游戏活动室、图书室宽敞明亮,福利院还专门配备了帮脑瘫儿童恢复行走能力的康复室。

    更让王家玉欣慰的是,现在所有孩子都办理了户口,适龄的孩子上了学,患病的孩子也在民政部门的安排下接受治疗,有的孩子从上海、杭州接受完治疗后,已经康复,现在每个孩子每个月还可以享受到1000元补助。

    福利院的条件好了,可福利院里的工作人员却没法和孩子们一样开心。

    最让福利院头疼的还是接收的孤儿越来越多。有的外地人也将孩子遗弃到福利院周围,一些孤儿也被送到了这里,福利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据颍上县民政局局长魏伟计算,过去一年福利院共花费600多万,其中有一半是县财政支持的。“拿每个孩子每月1000元的补贴来说,上级财政补贴有300多元,剩下的部分都要县里出。”

    护理员也是福利院的一大短板。现在的35名护理员绝大多数都是超过60岁的农村妇女,在护理班班长张晓晨看来,她们有爱心,但文化程度不高,照顾这些身患疾病的孤儿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可是要24小时陪着这些孩子,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年轻人又根本不愿意来。”

    现在福利院中具备专门从事儿童康复训练资质的康复师只有4名,而他们要面对的是福利院中64位等待康复训练的脑瘫和智障儿童。现在他们一周工作6天,也只能保证每个孩子每天半小时的康复时间。

    专家表示,颍上县社会福利院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现实存在。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章晓懿认为,从现实情况看,我国儿童福利机构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并且还存在财政支持不够,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等问题。解决孤儿问题本应是国家的责任,责任主体是国家,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建设力度,从土地、资金、技术等层面对儿童福利院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

    期待社会参与破解“爱心困局”

    失去孩子的袁厉害流下的泪水刺痛人心,那些民间收养人的坚持也让人心酸,这样的“爱心困局”是否真的无解?

    袁厉害事件发生后,曾有学者建议国家尽快制定儿童福利法,对此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孙学致认为,民政部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对现行制度进行修补,加大执行力度,完善审批程序,满足现实社会环境所需。根据行政部门的试错和调适结果,立法部门再来决定是否重新立法,“否则仅制定一部儿童福利法,更容易陷入法条主义怪圈”。

    “其实国家层面也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出台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徐国远对半月谈记者说,“2010年1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积极拓展‘家庭寄养和依法收养’渠道,但基层政府的执行力不足,以及目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不能调动符合收养条件家庭的积极性。”

    面对一把大火暴露出的收养困局,沉默多日的民政部门终于回应。1月9日,民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会积极推动修订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鼓励公民收养,并把民间收养纳入监管。

    对于主管部门的这个表态,不少民政部门的基层干部都认为“这次思路对了”。颍上县民政局局长魏伟认为,虽然建立起了福利院,但他们希望更多的孩子能找到合适的家庭寄养,或被领养,毕竟那是几个大人照顾一个孩子,和福利院里一个大人照顾几个孩子的情况完全不同,家的温暖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除了鼓励领养,在章晓懿看来,对现有的民间收养也不能一关了之,而应将符合条件的纳入民政部门监管范围,政府部门也应该对社会力量提供一定的专业培训服务、技术支持、财力支持等,形成合力。“我们应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孤儿领养救治中来,政府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不能因为害怕出现问题而不敢动员社会力量。”(《半月谈内部版》2013年第2期,记者 鲍晓菁 袁梦晨)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山东:放宽收养制度有望“破冰”
·沈阳取缔民间非法孤儿收养机构
·《焦点访谈》 20130112 民政部:改进孤儿收养制度
·收养法修订,尊重生命是第一
·云南:取缔非法收养 妥善安置被非法收养者
·民政部:孤儿收养能力亟待全面提高

·民政部:孤儿收养能力亟待全面提高
·民政部回应兰考事件:承认公民收养条件过高
·粤全面排查民间收留孤儿情况 对收养孤儿区别管理
·广州创模拟家庭寄养模式 基本杜绝民间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