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会议室座无虚席。100余家中央驻川企业、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大型酒类、民爆、军工等火灾高危生产企业的近300名主要负责人被四川省政府“集体约谈”。这是四川省政府领导首次面对面提醒各大企业“一把手”要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高度重视消防安全管理,严防重特大火灾事故发生。
这是部署开展“除火患、保平安”冬春专项行动以来,四川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重大工作举措中的“小插曲”。而正是这个“小插曲”,组成了冬春专项行动的篇章,共同唱响了四川消防工作和谐快速发展的“大合唱”。
立足“蜀情”务求跨越发展
“四川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各类自然灾害高发,四川消防部队肩负着灭火、应急救援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三重任务。”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总队长马先宏说,“同时,四川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众多,城中村、出租房和‘九小’场所数量庞大,火灾防控工作面临着严峻考验。”
“以前,消防工作只是单打独斗,开展工作犹如‘走蜀道’般艰难。”一名基层干部说。
面对困难和考验、压力和责任,四川消防部队提出打破 “盘地宿命”,以主动作为的姿态,推动消防工作由“蜀道”驶进“快车道”。
2012年2月17日,四川省政府召开了消防工作会议,与市(州)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同年5月,省政府常务会议首次审定通过了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省级综合应急救援总队和部分边远贫困地区消防装备建设的方案。
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纷纷带队调研消防工作,检查单位场所消防安全,部署推动消防工作。
成都市委将“全市新建(改建)消防站23个,新配备消防车辆43辆,按标准新建补建市政道路消火栓”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
省、市、县三级政府则依托消防部队组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203支,实现县级以上城市100%全覆盖,“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了消防部队在应急救援中的“绝对主力”地位。
正是在一系列强力举措的推动下,四川保持了连续11年未发生重大以上火灾、火灾亡人数创历史新低的成绩。
加大对偏远地区消防队站的建设
“部分县城没有消防队,发生火灾后,只能靠群众自救”,一名甘孜州藏区干部告诉记者,“其它县城的消防队赶过来要大半天,有时候一户人家的积蓄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烧没了。”
这是四川藏区消防工作以前面临的困境。在四川藏区32个县中,仅有17个县建有公安消防站。而在全省,有62个县城没有建立公安消防站。
加大对藏区和偏远地区的扶持力度、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省百姓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共识。
一系列倾向藏区、偏远地区加强消防队站建设的政策相继出台。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每年调研的目的地都首选在甘孜、阿坝、凉山这些艰苦偏远的地区,用多年时间跑遍了最偏远的县城。
面对警力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2011年至2012年新增专职消防队员和消防文员2000余名。采用“1+3”保障模式组建政府专职消防队144支,发展志愿消防员1.5万名,多元化消防力量体系日益完善。
在积极争取下,中央投入近3亿元支持藏区消防部队建设,其他省份消防兄弟单位也纷纷伸出了援手,投入近4000万元对口援助四川艰苦地区的消防建设。其他省份干部被轮流派到四川藏区支援,弥补了藏区消防警力的不足,也为藏区带来先进的工作经验。
“2011年至2012年,全省新建(含在建)公安消防站89个,超过现有总数的二分之一,消灭县城‘空白点’13个,新增营房面积27万平方米。”四川省公安消防总队政委周富章说。
服务民生、保障民安是工作目标
副省长、公安厅厅长侍俊经常勉励全省消防部队:“要以满腔的热情服务群众,在用心、用情、用力上下功夫。”
1998年,成都消防支队在全国率先向社会作出了“有警必出、有险必抢、有灾必救、热情服务”的庄严承诺。
如今,四川消防部队发扬和传承这一优良传统。服务民生、保障民安成为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2年,总队启动了向群众送消防知识、送消防服务、送消防器材“三送”活动。消防官兵和消防志愿者走街串巷,为群众讲解消防安全知识,协助排查家庭火灾隐患,赠送了3万余件灭火器、防毒面罩等消防器材。
随后,全省以家庭消防安全为切入点,启动家庭消防安全“五自查四应会”宣传教育活动,发动家庭查危险火源、查疏散通道、查消防器材、查电器设备、查电气线路,教育家庭成员学会报火患与火警、会使用消防器材、会处置初起火灾、会火场逃生自救。
此外,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掀起了新一轮防火宣传活动热潮。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服务民生、保障民安的工作理念下,四川消防工作得到了有力的提升。全省消防部队有26个集体、116名官兵受到省部级以上表彰,有10个支队被地方政府记集体二等功或授予荣誉称号,涌现出了“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却吉尼玛,“最美警察”刘虎、李伟等典型。总队被省政府表彰为“‘5·12’防灾减灾大演练先进集体”,总队机关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记者 王自然 通讯员 郑礼军 胡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