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国,一直是人们关注党代会报告的关键词之一。党的十五大报告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报告中的法治新思想、新论述、新部署、新要求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由此可见,依法治国在社会的经济、文明、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实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要有完备的法制来规范和保障。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依法治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当今我国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制经济。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是行政经济。而市场经济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治来形成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善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治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法律特征。因而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动作,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
文明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从民主与法制的关系上来讲,民主是通过法制来实现的,或者说法制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必须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尽快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法律的实际贯彻,就是我国民主政治法制化的实际推进过程,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作用。法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法治的本质在于确立法律为治国的最具有权威的标准,确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的首要任务就是可使国家达于治,而非陷于乱。法制是一种制度建设,因而通过实行法治,就可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建立起一整套文明的制度。法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方向保障。法治能通过法定程序和执行各项法律、规则、条例,维护公共秩序,引导全体人民过健康、民主、文明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可以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能够迅速稳定协调持久地发展。法治不仅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国家强制力扬善惩恶,通过其特有的国家强制力加大惩治权力腐败的力度,还可以用其特有的强制力保证全社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
依法治国对于实现社会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依法治国的基本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从人治走向法治,可以使政治生活有规律可循,可以通过制约统治者的任意妄为而使公民的自由、平等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更好地体现公民的自由、平等。因此,依法治国既是国家体制的基础,又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法治建设是构建和谐
社会的主要力量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法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和要素,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终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治的秩序,使整个社会的运转服从于法治的权威,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
依法治国为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提供法律保障。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有稳定安宁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有条不紊的社会生活秩序。如果社会动荡不定、秩序混乱、矛盾激化,人们就不可能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然而,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冲突和分歧、裂痕。法治以法律的规范性、强制性为特点,通过立法和法律实施,调整社会关系、平衡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秩序。只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有章可循,才能以文明、平和的方式消除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真正做到政治安定、社会安定、人心安定。
依法治国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物质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空前发展,但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以法律的形成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抑制和制裁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是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国为人们之间的诚信友爱创造良好环境。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就没有相互的合作和普遍的社会认同,也就没有社会和谐。和谐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之间团结友爱、和睦相处。法制社会可以创造诚信友爱所需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培养人们内心的宽容、谦让和互助友爱地相处。
依法治国为激发社会活力创造宽松氛围。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依法治国通过法律的形式确认和维护劳动者的创业动力、经济利益和创造成果,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鼓励人们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平等竞争和共谋发展的社会环境。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综上所述,只有以法律手段来治国理政,使国家权力的行使和社会成员的活动处于严格依法办事的状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才有基本的秩序保障。(作者: 罗华山)
·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实现自身科学发展
·完善法律体系 推进依法治国
·陈永胜:完善法律体系 推进依法治国
·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
·江苏政法委书记李小敏: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提升法治江苏建设水平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思维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思维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之我见
·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孟建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始终坚持司法为民
·从依法治国到法治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