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过年为什么吃饺子?

2013-02-06 16:06:08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济南时报 

    民谚有云:“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吃饺子,说来话长。

    民间传说,这与我国东汉名医张仲景有关。说有一年冬天特别寒冷,很多穷苦百姓的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见了非常难受,就从冬至这天起架起大锅,熬制了一种“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祛寒娇耳汤”的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熬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食用。“娇耳”很管用,人们吃下它后血液通畅,治好了冻耳。张仲景施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感激张仲景施药的善举,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吃,并把这种食物称之为“饺子”。于是,饺子这种吃食就诞生了。

    传说当然不能当真。实际上,史籍有证,饺子是在南北朝“偃月形馄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距今计有14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南北朝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不过,那时的“馄饨”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食用的,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 其实,馄饨这种吃食现在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唐代,人们称饺子为“牢丸”,其形状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食用。饺子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名称几变,宋代称之“角儿”,元代称之“扁食”,明代则称“粉角”,清朝又一度称之为“饽饽”……

    饺子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自从问世就深受百姓喜爱,民间素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而根据文献记载,我国民间过年吃饺子的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明朝沈榜著《宛署杂记》载:“元旦拜年,作匾(扁)食。”清代,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得到延续并固定下来。清史有关资料记载:“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这说明过年吃饺子,在清时已成共俗。

    那么,过年究竟为何非要吃饺子呢?说来其实简单,这和中国古代的计时法有关系。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记录一天的时间,其每天的开始是子时(相当于今天半夜23点到1点这个时间)。除夕夜的子时,不是寻常的新旧两天的更替,而是新旧岁间的更替,中国人管它叫“交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对“界限”非常注重,年终岁尾辞旧迎新这个“界限”更是不能等闲对待,自然要搞些仪式纪念,以求来年吉祥如意。恰好饺子和“交子”谐音,于是中国人取“岁更交子”之意,就有了过年吃饺子的习俗。

[责任编辑:刘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