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山西日报评论员:送温暖须务实

2013-02-05 17:36:5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日报 

    年终岁末,各地各部门掀起“送温暖”热潮。一些机关部门都会相继到基层或者困难职工家中送温暖,看望他们并解决生活难题,带去组织的关怀和问候,这体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本来,在辞旧迎新的节点上,给贫困群众、弱势群体送钱送物,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让寒冬里的他们切实得到一些帮助,欢度节日,展望来年,确实是一件暖人心、解民忧的好事,广大群众是欢迎的。类似的好事做适当的宣传报道也有必要,它能唤起爱心、营造氛围,但如果走过场、流于形式,做成某些部门、单位的“面子工程”“应景工程”,就事与愿违了。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些“温暖”没有送好,反而送得让人窝心,值得反思。譬如,有的在“送给谁”上下功夫,临行前一纸通知要求下面报人选,甚至“精心选点”,要求“住址靠近路边、被访者‘会说话’”;有的在“送个啥”上犯迷糊,大都是一桶油、一袋米、一个信封装着钱,千篇一律一送了之;有的在“怎样送”上铆足劲,详尽“安排”和精心“导演”之后,慰问车队浩浩荡荡,随行人员前呼后拥,闪光灯不停闪烁……

    这样的“送温暖”,或送非所需,或走样变味,折射出少数干部工作飘浮、形式主义等不良工作作风,在理念和行为上并未真正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如果“送温暖”异化为“秀温暖”,不仅寒了需要温暖的百姓的心,也削弱了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笔者认为,既然是送温暖,那就老老实实地送,真心实意地送,不要图形式、出彩头。俗话说得好:“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只要真正把干部职工的冷暖挂在心上,群众是不会忘记的。再者,要真正做好送温暖活动,不妨建立健全为基层帮困解难的长效机制,让“温暖”能够保质保量地送到基层干部职工的心坎上。下基层“送温暖”的各级干部,如果都能真正深入到群众家里嘘寒问暖、“看粮袋、揭锅盖、摸被褥”,如果都能仔细了解群众致贫的原因、帮助他们寻求从根本上脱贫解困的途径,“一次性温暖不保温”之类的抱怨就会少起来,群众就会从这种真心实意的“温暖”中感悟出干部的民生情怀,激发起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瓜子不饱暖人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称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称出了干部为民执政的分量。“送温暖”的行动,不在钱物多少,关键是真心实意,尽可能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他们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送温暖”的真谛,更在于通过这种行动,既让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又让干部从中了解百姓疾苦、掌握群众期待,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

    “送温暖”活动,也可以说正是干部体察民情、了解群众疾苦的重要渠道。困难户的情况各不相同,只有先行调查摸底,问“需”于民,量身定做予以个性化帮助,才能把准“送温暖”活动的脉搏,把“温暖”实实在在地送到困难群众的心坎上,才能帮助困难群众摆脱贫困状态,获得自我改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任何时候,干部都应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多到街巷田间想问题,多与困难群众交朋友,身处“庙堂高处”,不忘“白云深处”,用真心真情去 “送温暖”,用真抓实干去 “造温暖”,这样的“温暖”才能“保温”,久久温暖群众的心。我们的社会,也会因此春意盎然,和谐进步。

[责任编辑:季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