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长安观点

节俭过春节 从约束公权开始

2013-02-05 09:52:4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山西日报 

许多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点菜时点得多,不然就认为没面子,似乎对客人不尊重。图为省城一家酒店一桌客人刚离开,留下的饭菜非常丰盛。

茅台、五粮液、青花汾等高端白酒销售进入旺季,受禁酒令、反垄断调查、整治公款浪费因素影响,昔日“坐地起价”的疯狂场景不再。图为省城冷落的高档白酒柜台。

岁末年关,一场“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整治公款浪费之风正愈刮愈烈,公众最大期待是建立制度,管好“一把手”,约束“一支笔”,让公款在监督下开销,还节约文明清风于社会。图为省城一超市热闹的购物场景。潘典 李强摄

在晋中市城区定阳路一酒店,市民就餐后将剩余食物打包带走,摒弃餐桌浪费陋习,践行将盘中餐吃光喝净的“光盘运动”。 曹伟 摄

    〖编者按〗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财富有了极大积累,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是,从政府到民间,从单位到个人,变得越来越出手阔绰、花钱大方,有些甚至极尽穷奢极欲之能事。特别是伴随过年的公款消费之风、请客送礼之风、互相攀比之风,愈演愈烈,不断升级,着实堪忧。不仅挥霍了大量财富,造成了过度浪费,而且腐蚀了人心,毒害了社会,败坏了风气。成由俭,败由奢,此风已到了非刹不可的地步。

    与往年不同,今年春节到来,适逢中央政治局领导率先垂范,各级各地积极贯彻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大力反对铺张浪费特别是餐桌浪费。党中央彰显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决心令人鼓舞,改作风推动正党风,继而促进反腐败走向深入、引领整个社会风气好转让人期待。有感于此,本期特以节俭过年、廉洁过年为倡导,并从多个角度剖析过年中存在的贪污腐败、奢侈浪费等问题。

    我们需要餐桌文明

    呼朋唤友,推杯换盏;迎来送往,美味佳肴。既要丰富多样,又要讲究美感;既要注重情趣,又要食医结合……只顾有身份、要面子,哪管吃不了、剩多少,这就是我们的“饮食文化”。在老外眼里,则是印象深刻的“中国菜”。

    这样的“饮食文化”固然博大精深,却可惜离“餐桌文明”太远。单是由此造成的餐桌浪费一项,就着实令人瞠目,让人扼腕。媒体报道,全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轻描淡写,是舌尖上的浪费;危言耸听,则是餐桌上的犯罪。

    “餐桌文明”内涵丰富,自然少不得饭菜的美味、档次,就餐的环境、秩序。但同时,餐桌上吃得节俭、廉洁,吃得不拖时、不浪费,更是“餐桌文明”应有之义。如此一衡量,我们的“餐桌文明”与一些国家相比,就有了不小的差距。

    差距在哪里?不妨先举一例:有中国旅游团在德国餐馆吃饭,因剩得太多被举报罚款。德国人认为,“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谁也没有权利浪费!”再举一例,澳大利亚副总理访问我国东北某地时说,你们的饭菜太丰盛了,如果由我来宴请你们,没这么多的饭菜,更没这么多的时间。如此答谢,举座汗颜。

    浪费是“餐桌文明”的大敌。新中国成立初期,毛主席曾批评招待外宾的宴会规格太高,吃掉的比扔掉的多,白白浪费了国家的金钱和物资,说有“四菜一汤”就可以了。周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外宾访问大寨,喝大寨高粱白,吃土豆丝、腌咸菜,客人大赞“新奇、可口”,同样赢得了尊重。近期的例子则有,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北阜平,晚餐只是平常的“四菜一汤”,引发网上热议。

    为何热议?因为现在许多地方的宴会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阔气。人民群众对此深恶痛绝,而对习总书记带头吃“四菜一汤”则寄予厚望。由俭而奢易,由奢而俭难。纵然如此,涤荡餐桌上的奢侈浪费、餐桌上的腐败,毕竟是潮流所指、万众所期。

    老大带头就不难,制度保证就不难。我们需要“餐桌文明”,不妨从“四菜一汤”抓起。

    徐补生

    变相福利要不得

    “领米面油啦……”当许多人领到年终福利时,另一些变相的福利也悄悄出现在公众视野:位于闹市、仅为市场价1/8的央企福利房;每月返还500元话费的内部手机号;只需要支付1元钱的丰盛午餐、从不用缴纳的小区物业费等等。

    律师王建介绍,职业福利范围很广泛,可分为法定福利和企业(单位)自主福利。法定福利是依法建立的,任何单位和职工都要参加,比如“五险一金”。自主福利则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员工福利”,是单位自愿为员工提供的,国家并未立法强制执行,如年终奖、补充住房津贴、教育培训等。他说,职工的收入应与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国家鼓励企业多给职工发福利,但一些公务员、国家企事业单位的变相福利一曝光,总能引来质疑,这是因为,它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平。比如,央企管电的单位职工从不需要交电费,职工装修新房干脆不要煤气管道;政府要害部门公务员居住的小区,从不需要缴纳物业费,还免费提供24小时热水;某部委每年给员工发500元的“图书费”,以便大家看书学习。

    王建告诉记者,劳动者的工资福利等各种收入,特别是公职人员的全部收入都应该制度化、规范化和公开化,不应该有隐性的收入或隐性福利。但为什么有诸多单位都发放引发隐性福利,这就需要客观分析,总结其规律,寻找应对之策,制度存在缺陷、监管不到位的,有关部门就需要跟进监管,让公职人员的各种收入包括福利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与社会上相当人员收入水平基本平衡,拿得既合理又安心。

    记者尚慧辉

    购物卡推波奢靡风

    不挂失、无密码的购物卡成为单位发放福利和个人馈赠亲朋的首选,保守估计,目前我国购物卡市场在1万亿元规模以上。然而,购物卡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公款开销开通了一条隐秘通道。国家三令五申,严禁公款购买购物卡用于人情往来。但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单位和商家没有严格执行甚至有意“钻空子”,购物卡成送礼卡的现象依然存在。

    春节是一年中商家最为看重的“发卡季”,省城许多消费场所内都有醒目的售卡广告。1月29日11时许,记者走进省城双塔寺街的一家大型超市。临近春节,置办年货的人很多,每个收银台前都排着结账长龙。记者随机选择了一个收银台口进行观察,发现至少有一半以上的顾客使用购物卡结账。在一家商场的团购业务服务台前,记者表示要购买1.5万元的购物卡。客服人员熟练地向记者作了一番介绍,并说购买1万元至3万元购物卡可返点1%、3万元至5万元返点1.5%、5万元以上返点2%。当问及发票开具项目时,这名客服人员不假思索地回答:“您想填什么就填什么!比如开成办公用品或办公耗材就挺好的。”

    记者在网上查询到,国家正式实施《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已然三个月,规定购买1万元以上不记名卡的,应实名购卡。但记者实地走访多家商场超市后发现,在实名登记时,购卡者只需随便填个名字即可,发卡方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要求提供有效身份证件。

    在一些商场超市门前,记者还看到有人立在“购物卡回收”招牌前招揽生意。一张购物卡,历经 “销售-送礼-回收-再次销售-购物”等多个环节,“猫腻”多多。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全社会抵制奢靡浪费蔚然成风,记者在此希望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打破这个为不正之风推波助澜的怪圈。

   记者田建平

    浪费不仅在餐桌

    随着我省有关规定禁令的出台,许多吃喝方面的奢侈浪费之风得到遏制,但一些地方和部门铺张浪费并没消失,只是换了个形式。1月31日,太原某住宅小区垃圾收集点,成箱的水果烂掉,过期的小杂粮、茶叶扔在一旁,过往居民看着都心疼。

    2月2日,省城新建路一会馆装饰一新,豪华气派,生意兴隆。

    阳泉市某机关公务员平均一年换3部手机,多数是企业 “赞助”的……省科技厅干部张辉说:春节临近,一个特殊的消费季节到来,各类公款消费、接待宴请名目繁多,普遍存在讲排场心理,造成大量浪费。如攀比式的市政工程,丑陋的雷人地标,兴师动众、过分铺张,用后就丢弃的标语鲜花,劳民又伤财。

    不同的浪费有不同的成因,需要有不同的对策,针对种种消费中的浪费行为,需要在社会文化层面有大的改观。鼓励个体追求简朴的生活,而非以 “暴发”为荣,将有助于改善个体消费中的浪费现象。

    纪检部门一再表态,要以党纪政纪严肃处理浪费行为。不过,就效果看不尽理想,单就浪费现象说事,没抓住根本,界定浪费的 “罪与非罪”是核心问题。在刚刚闭幕的省 “两会”上,部分省人大代表建议将挥霍浪费入罪,将海吃海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浪费问题纳入法律调节范畴,用法律规范行为,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使惩治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

    三晋民风勤与俭,现在山区还有很多孩子吃不饱,拿红薯、玉米来充数。省政协委员郭玉玺一针见血地提出,公款消费是浪费的第一推手。他认为,要让厉行节约成为一种习惯,蔚然成风,不管浪费换成什么形式,全社会都会监督、穷究到底。要建立包括 “三公”经费公开在内的相关制度,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不允许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不允许在执行规定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在单位内部开展节能改造,减少能源浪费,倡导 “够吃就好,剩余打包”,还节约文明清风于社会。

   记者李强

    业绩是最好的年礼

    薛宝林是省直单位一位处室负责人,一到临年逼节,他就开始为推却年礼而琢磨许多说辞,生硬地推回去,显得不近人情。收下吧,既违反组织纪律,又违背本意。好多次,他对送礼的部下说:“送礼不一定是敬重,工作业绩就是最好的年礼。”

    中央出台作风建设和反对奢侈浪费相关规定后,薛宝林十分赞同。他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之风愈刮愈烈,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

    薛宝林讲了一个陈云同志的故事:有一位老战友给陈云送来一纸箱葡萄,陈云坚决不收,看到老战友脸上挂不住,只好说:“那好,我尝5粒。”送走战友后,陈云说:“送礼是有求于我,收下后,决定事情必有偏差。”

    都说“年关”是考验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能否过好 “廉关”的试金石,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像薛宝林一样 “每逢过节倍为难”的干部有不少。可是一些部门和个人,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跟风加入送礼者的行列。所以,虽然近些年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官员过节、过年不得收受红包礼金,但节日腐败仍然比较严重。

    薛宝林说,送礼未必是敬重,干好工作更可贵。此外,反对陋习防止腐败不仅仅是干部的事,也是我们整个社会所应关注的。如果过年期间在制度上作出一些具体规定,从严加强防范,让过年的送礼味儿淡一点,大家的难堪也就少一些。

    贺锴 苏一

[责任编辑:王春圆]
相关报道

·“节俭自强”可从官车示范
·人民日报评论员:厉行节俭 人人有责
·光明日报:节俭过节,年味更浓
·如何建设一个富裕的节俭社会
·广电总局:各电视台要节俭办春晚 不要拼明星
·[视频]广电总局要求节俭安全办节目

·[视频]广电总局要求节俭安全办节目
·[视频]节约在行动:“光盘行动”倡导节俭风尚
·“光盘行动”走红网络 倡导节俭新风尚
·江苏法院厉行节俭与反腐倡廉并行
·节俭之风要从"舌尖"刮到"田间"
·福州倡导节俭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