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以来,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华北地区已经四次遭遇雾霾天气的袭扰。面对严峻的形势,北京市政府近日出台九大举措,包括:实时发布PM2.5值,控制机动车污染,京津冀联合防控污染,工地道路环保作业,科技助力减排降污,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平原地区百万亩造林绿化,极重污染日停驶三成公车,用电、气替代燃煤。这些举措可谓“对症”,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京的空气污染问题,与这个城市长期以来的战略选择相关,若不在这个层面“下药”,就难以根本改观。
北京到底要集中多少功能,城市容量的边界何在,是值得再三讨论的问题。1958年北京市政府提出:“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还要把它迅速地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此后,将北京建设为“现代化的工业基地”的努力,使这个城市的重工业产值的比重一度高达63.7%,在国内仅次于沈阳。全国统一划分的工业部门有130个,北京就占120个,为世界各国首都罕见。上世纪80年代,北京的各类烟囱已达1.4万多根,大气污染严重。
北京在水资源及本土矿产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过度发展工业,给自身造成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8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一再要求北京“不是一定要成为经济中心”、“今后不再发展重工业”,北京也大力整改,甚至搬迁了首钢,但这个城市的经济规模仍在膨胀,并引来同样可观的人口规模,后者已接近甚至超过环境资源的承载极限,且以年增60万人口的速度发展。如果这一势头得不到扭转,前述治霾之举就如同扬汤止沸。
如何运行人口已逾2000万的城市,是北京面对的又一战略问题。北京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已导致大量市民“进城上班、出城睡觉”,制造了超大规模的通勤交通,及与之“匹配”的交通污染。在北京这张已摊开的“大饼”里,地面交通由小汽车主宰,公交出行率仅44%,低于巴黎和伦敦70%左右的水平,这使得北京成为一个拥堵之城,和汽车尾气污染之城。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展公共交通的有效方式是给予其最多的路权。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覆盖城市,使之成为市民首选的交通工具,仅以两年时间就治堵成功,并改善了空气质量。而在北京市公布的九大治霾举措之中,还看不到更为具体的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实质性内容,其提出的公共交通出行比例“2015年预计达到50%”的目标,依然太低了。(王军)
·[视频]雾霾天气带来持续影响
·中国大范围雾霾天气逐渐减弱
·多地持续雾霾天气引反思 清洁“要命”空气环保执法要突破利益制约
·雾霾天气持续 济南交警试行戴口罩上岗
·中东部迎大范围雨雪降温 雾霾天气即将结束
·大众日报:治理雾霾天气要尊重公众知情权
·大众日报:治理雾霾天气要尊重公众知情权
·雾霾天气对春运影响有限
·社会各界呼吁:雾霾天气交警执勤应该戴口罩
·雾霾天气肆虐:一般口罩根本拦不住PM2.5
·[视频]再次严重雾霾天气影响春运
·未来三天中东部地区多雾霾天气 新疆北部局地有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