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综治述评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要提速

2013-02-04 10:39:31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教育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多处强调,要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已经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前所未有的风险,民生领域的问题尤其突出,成为未来十年面临的严峻挑战。诸如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面对世情、国情持续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社会建设任务不断加重的形势,需要加大改革力度与步伐,才能确保这一战略任务的完成。

    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一环,是中国特色社会制度建设的基础构件。加快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的目标,就是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执政党领导、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公众自主相结合,国家意志、社会意愿、法律规范相协调的社会管理格局。与这一体制结构相适应,还要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体现社会管理体制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服务功能,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夯实社会管理体制的组织依托,促进多元社会组织的发育和发展,开发有利于社会管理的各类社会资源;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使社会管理运行能够更加协调顺畅,在化解当前逐渐凸显的社会矛盾与风险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社会管理体制与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衔接,编织一个完整的社会管理网络体系。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就要健全体制结构,提高体制结构的制度化、科学化水平。为实现依法治国的要求,社会管理体制结构中就要纳入法制保障,以提高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在技术层面上,则要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化建设,为充分发挥社会管理体制的应有功能准备物质基础和设施条件。通过体制改革和条件改善,促进社会管理的精细化、合理化,确保社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

    加快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落实社会管理的服务功能,实现保障民生、促进和谐这一根本目的。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着眼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尤其是要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完善和加强对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解决他们在就业、居住、社保等方面的困难。在矛盾凸显期,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切实改善干群关系。

    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循此前进,奋发有为,我们一定能够实现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得预期的效果。(作者:东北大学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娄成武)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长沙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流动人口享受市民待遇
·“法治保障”写入社会管理体制意义深远
·长沙推进城乡户口一元化 破除二元社会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