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长里短的矛盾纠纷,很多社区工作者都感到头痛。而对于调解矛盾纠纷,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郭猛派出所副所长、杨侍中心警务室社区民警王奎却信心爆棚:“我不敢说以后如何,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遇到过解不开的纠纷。”在过去的8年中,经他手的矛盾纠纷不下600起,民事纠纷调解率达到100%,实现了“零投诉”。王奎被江苏省公安厅表彰为“说理执法能手”,群众都称他为“公道王”。走遍社区每个角落 1月12日一早,王奎像往常一样到辖区转悠。“在社区工作,及时开展排查、化解治安纠纷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区民警,最基本的一点就要对自己辖区的情况了然于胸。”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处理起来繁琐,但对王奎来说不算个啥,因为经过调查走访,家家户户的情况他早已烂熟于心,调解起来得心应手。
其实,王奎刚当社区民警时,也遇到过困难。想从居民那儿了解一点社区情况,听的最多的话是:“我真不知道,您还有事吗?”
面对困难,王奎没有退缩,他反复琢磨村民心态:“不把我当自己人,肯定是接触不够多,不了解、不信任我。那好,就让你们看看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从那时起,王奎一有时间就往农户家跑,干活搭把手,遇事帮点忙。那段日子,在街头巷尾、居民家中,经常能看到他与群众交谈甚欢的身影。他走遍了社区的每个角落,同时也走进了居民的心坎里。
群众基础打牢了,王奎开始琢磨起了业务工作。他以基本资料的搜集为突破口,在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把收集来的信息梳理分类,制作出“社区概况一览表”。没事,他就拿来翻翻,将社区的人、事、物印在脑中。时间长了,王奎成了社区的一本“活台账”。创新“听、找、用、宣”四字工作法
王奎说:“社区民警工作起来不能只注重认真执法,更要注重沟通和协调。”中医治病有“望、闻、问、切”4法,王奎凭借着多年扎根农村基层的工作经验,将群众的诉求作为第一要务,潜心摸索创新出自己的“听、找、用、宣”说理执法4字工作法,成为工作的得力“工具”。
一次,王奎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一个外地养殖户与几户村民签订了一份土地租用合同。农户嫌租金太低,要求加钱或是终止合同,养殖户不答应。为此,农户非要“讨个说法”。前来协调的村干部被激动的村民团团围住,甚至一度脱不了身。
见此情况,王奎主动请缨要去劝说。王奎到了村民家里,谁也不说话,只是沉默地看着他。“大哥,最近有什么不痛快,说来听听,我帮你想想办法?”他朝带头的村民轻声说道。“哎,其实也没啥大不了的,我们就想涨点租金,现在的东西越来越贵,那些地怎么着也该多给点,是不?”“是啊,这几年发展得太快了,物价飞涨,是该多给点。”众人逐渐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地向他说起了心中的不满。
王奎边听边记录,等众人说得差不多了,才开始劝解:“大家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凡事都要讲个理,大伙儿和人家早就签了合同,谁也没想到土地的租金会涨这么快,但合同这东西不是说变就变的。那么容易变,当初还签它干啥?再说了,这几年租金要跌了呢?你们也嚷嚷着要减钱?”
见大家都不说话,王奎又趁热打铁说:“大伙儿心平气和地坐下来谈,人家会考虑咱们的难处,想办法解决的。”后来,他又去做养殖户的工作,说明村民的想法。最后,养殖户同意根据土地经营效益,适当调高租金,问题圆满解决了。
事后,社区里的居民无论发生什么矛盾纠纷,都要让王奎来评评理。“公道王”的名声,在辖区里越传越广,大伙都说:“咱大兄弟说理,我们乐意听。”(沈爱东 王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