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浙江

浙江温岭流动人口生态扫描

2013-02-04 10:26:4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截至2012年10月底,浙江省温岭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超过87万人,占全市人口的73.71%。这些主要来自贵州、江西、湖北、河南、安徽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分布在温岭市各大行业场所和加工制造业企业中。他们成为这个城市的重要生力军,构筑起温岭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石。

    【就业状况】

    劳动力卖方市场地位提高,流动人口择业自由度大

    44岁的王晓琳来自安徽,11年前来到温岭某鞋厂工作。每个月她有4000多元的收入,稳定且尚可的待遇让她决定继续干下去。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温岭的加工制造业企业中,从事普通工种的工人每月收入基本在3000元左右,从事稍微有技术含量工种或已进入企业管理层的员工,月收入可达四五千元。多名工人坦言,现在在温岭找工作并不困难,这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工人需求量大。

    “过去是工厂挑工人,现在是工人选工厂。以前工人只考虑能否挣到钱,现在生活质量是否有保障也成为他们择业的重要参考,连有没有洗澡热水都是他们选择的条件。”一名鞋厂老板说。

    即使这样,依然难以挽留有更高“追求”的工人。同样在鞋厂工作的河南籍工人李在修说,他所在的拥有300人规模的鞋厂,仅2012年上半年就有70多人离开,尤其是年轻人跳槽频繁。一名80后的安徽籍务工人员告诉记者,11年间,他在温岭换了5份工作,原因是“总是觉得工资不够高。”

    【人际关系】

    社会关系狭窄促使流动人口依靠地缘抱团“取暖”

    要么“宅”着,要么找老乡,这是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休息时的状态。

    在温岭众多的打工者,绝大多数都是由老乡介绍来此“淘金”的。通过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在一定区域集中就业和活动,从一开始生活上的互相照应,到抱团择业、抱团创业进而抱团维权,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在当地小团体意识的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权益受到损害时,第一时间往往想到找自己的同乡来帮忙,尤其当欠薪和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时,这种表现更为明显。

    在陌生的地方,听不懂当地的语言,缺少社会交际的圈子,加上文化层次不高、法律意识淡薄,让抱团“取暖”成为流动人口寻求慰藉的必然。一名外来打工者直言不讳道出抱团的原因:被欺负了就要找老乡,尤其在与本地人发生矛盾时,潜意识里就不相信政府部门和各级组织能够主持公平正义,因为感觉本地人会偏向本地人。

    王晓琳说,这两年,在公安机关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努力下抱团现象明显减少了。

    来自湖北的欧阳代祥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公司招聘的员工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这群文化层次较高的流动人口眼里,基本没有“本地”与“外地”这种观念的差别。“尽管大家交际圈子很小,同事之间的沟通也仅出于工作目的,但公司里没有任何同乡之间的抱团现象。”

    【子女教育】

    子女当地入学是流动人口最渴盼解决的事情

    对于45岁的湖北籍务工人员阮书亮来说,他最渴盼的就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儿子能考上重点大学。因为担心在整体教学质量较差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读书会耽误孩子的前途,阮书亮的妻子只好放弃与丈夫一起在外打拼的机会,专心陪孩子回老家念书。

    记者采访中发现,子女入学难几乎是每个有子女的务工人员的心病。公办教育资源不足、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异地参加中考和高考存在壁垒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有子女的外来务工人员。一些务工人员被逼无奈,只能将子女送回原籍,由家里老人来看护。

    “子女上学是个难事。现在一些当地居民的小孩都挤不进公办学校,更不用说我们的孩子了。这个问题还要靠政府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哪怕我们挣得少一些,也心甘情愿。”阮书亮说。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

    90后务工人员工作生活大都“标新立异”

    在温岭务工的流动人口中,20岁至29岁这个年龄段的务工人员占到总数的37.31%,80后、90后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主力军。尽管这些年轻的农民工与父辈当年外出创业时年龄相仿,但其工作态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却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是90后的河南商丘籍务工人员贾其飞和郝保武谈起对未来的预期,二人都表示没有考虑过。“计划不如变化快,不如走一步看一步。目前先挣点钱攒点资本。”贾其飞说。二人在2年之内都换过工作,之前从事的多项工作之间也没有太大关联。贾其飞中专学的计算机专业,而他的第一份工作却是当了每月工资1000元左右的焦炉工。

    对90后工作无预期的特点,在饭店从事管理工作的石欣平颇有感触。“他们找工作首要考虑的是好不好玩、单位里有没有合得来的朋友,待遇是其次。你不能对他们的衣着、头发、装束进行约束,不高兴了说不干就不干。”

    石欣平说,当年她最怕的就是老板通过克扣工资的方法对工人加强管理,而这条对90后务工人员来说基本失效。“他们直接告诉你,罚钱随便罚,开除也不怕。”

    阮书亮对90后务工人员也颇有微词。他的侄子跟随他在温岭打工,一年换了3份工作,基本为“月光族”,能不向家里要钱已实属不易。

    【“家”的概念】

    需要适应他乡,但他乡终究不是故乡

    在外闯荡多年的李在修坦言,家乡,是一种情感上的惦念,可就生活而言,他已基本适应了温岭的节奏。除了儿子结婚,李在修已连续多年没有回河南老家了,甚至是春节。

    这种不适应老家生活的心态几乎成为各个年龄段受访外来务工人员的共同表达。27岁的湖南株洲打工者李勇一回老家就感冒,最不适应的是农村单调的夜生活;每年春节回家看儿子的阮书亮一回家就“猫”在家里,多年的牌友、酒友也很少来往;举家在温岭打工的王晓琳甚至开始揣测在老家的人的心理:他们认为我们外出打工有了钱,就高人一等了,加上多年不联系,就更加疏远了。

    但当谈到未来是否留在异乡城市时,几乎受访的所有年龄较长的务工人员都给出了否定的回答。温岭目前的房价对于大部分流动人口来说无力承受,日常生活消费也很高,挣着这里的钱回去花,让他们觉得更实惠。而一些本地人对外地人还心存偏见,“打工者”的身份标签让他们觉得在这里永远是过客。

    但一些80后、90后已开始改变回归故土的想法。王晓琳说,虽然自己以后坚决要回去,但在温岭开理发店的儿子已明确表示,如果发展得好,以后将在这里安家。孩子已经3岁的李勇明确告诉记者,他将留在这里,并会更加努力工作,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成为一个城市人,而不再带有农二代不“城”不“乡”的烙印。

    数字链接

    2012年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在其官网发布《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这其中显示:

    15863万——据抽样调查结果推算,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15863万人,本地农民工9415万人。在外出农民工中,在省内务工的农民工8390万人,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7473万人。2011年,去省外务工人数减少,改变了多年来跨省外出农民工比重大于省内务工比重的格局。

    88.4%——外出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8.4%,年轻农民工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3.8%。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本地农民工,青年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最高,也是最具潜力的农民工群体。

    26.7——在外出农民工中,初次外出的平均年龄为26.7岁。从事现职的平均时间为2.7年,从事现职累计不满1年的占22.7%,1至2年的占43.1%,3至5年的占20.9%,5年以上的占13.3%。 2049——2011年,外出农民工月均收入2049元,比上年增长21.2%。分地区看,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53元,在中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2006元,在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月均收入1990元。(文字整理 刘晖 记者 王伟)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浙江海宁:微博问政让政府在群众需要时到位
·浙江行政复议了结率86%
·浙江着力解决教育突出问题 小升初将不考试
·浙江海宁:微信微博助造"紫薇说法"响亮品牌
·浙江嘉兴执结九百余件欠薪案
·浙江高院出台10条措施改进工作作风

·浙江高院出台10条措施改进工作作风
·浙江海宁司法行政“微粉”超300万
·浙江代表沈小玲希望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条例》
·浙江许惠春代表:改善交通从管理闯黄灯开始
·访浙江杭州上羊市街社区党委书记芮佳南
·浙江慈溪检察院向离退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