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和子女各管什么?
县里补贴,村里运营,子女管吃穿看病
蔡清洋说,村集体建设互助幸福院,县财政会按照新建一所10万元、改扩建一所5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每年还给每个老人补贴350元,添置配套设施和日用品也有补贴。其他费用及水电暖等日常开支由村集体自筹。
记者注意到,尽管每家幸福院的面积、布局、装修有所不同,但生活设施大体一样。小到床单、枕套,大到电磁炉、微波炉、橱柜,都是统一购置。
这种模式使老人的负担大大减少,78岁的吴付琴说,“我每个月只花二三十元钱,跟住在家里花费差不多,甚至还要少。以前在家,要烧蜂窝煤取暖,点柴火做饭,现在由集体免费供暖,还用上了电磁炉、微波炉,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
肥乡县老龄办主任杨振红说,农村留守老人不仅要做饭、洗衣、种地,还要照料孩子上学。在农村,平时吃住、穿戴最差的往往都是老人。好多农村老人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就把正房腾给孩子,自己搬到偏房去住,有的老人住的偏房只有几平方米,除了一张床什么都没有。而且,农村老人没有养老金、退休金,除了每人每月55元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剩下开支只能依靠子女。由于子女多少不同、子女家庭贫富不等,这些农村老人往往受制于子女,生活没有保障,一旦子女不孝,这些老人的晚景将很凄凉。
低成本运行的互助养老院,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老人的生活保障水平。蔡清洋算了一笔账:村里的互助幸福院住了25位老人,村里每年水电暖等开支大概是1.4万元,政府补贴8450元,村集体只需花五六千元,他们出得起。由于生活成本和在家里差不多,老人们也住得起。“这是个可行的‘穷法子’,破解了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养老中的资金制约难题。”
“互助幸福院本质上不改变老人和子女的赡养关系,老人生病了,子女还得接回去。” 蔡清洋说,“如果幸福院请专人看护,照顾生病的老人,运行成本一下子就高了。另外,找专职的看护人员也不现实,留守妇女往往要种地,志愿者也不是常来,都不是长久之计。”
农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管理和责任,由村委会承担,政府给予支持和指导。杨明刚说,他希望有条件的村可以负担得多一些,让老人负担得相对少一些。
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古怀璞认为,肥乡县农村互助幸福院是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之间的承接。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由村两委班子主办,一改过去养老工作由行政部门或民营机构建设管理、与村级无关的状态,管理面、服务面、覆盖面都大幅扩大,是河北省目前投资最少、见效最快的养老管理模式。
·吉林将新建2500个农村养老大院
·不离家不离村:中国积极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构筑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打造老人幸福之家 ——广西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新模式探微
·山西省尝试农村养老新模式
·“以前不愿来,现在不想走”--贵州农村养老中心见闻
·农村养老 谁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