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公安微博相比,法院微博语言相对刻板、缺乏原创性,较为刻板化、套式化。倾听和互动是现实语境下做好法院微博的最优路径选择,法院要放下身段、及时应对、审慎答复,大胆创新、凸显特色。
2012年,法院微博在蹒跚起步中显现勃勃生机。据正义网络传媒研究院统计,截至2012年11月20日,有619家法院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以微博汇集民意、接受监督已经成为司法公开的重要路径选择。
同时,法院微博呈现地域集中的特性。据统计,仅河南一省就有362家法院开通微博,占据了全国法院微博的半壁江山。与公安微博相比,法院微博语言相对刻板、缺乏原创性,较为刻板化、套式化。在“微通缉”、“微播报”、“微电影”、“微打拐”等各种警民联动微博衍生品风生水起之时,法院微博探索法民互动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寻找路径首先要正视差异:其一,司法权有别于行政权。司法具有被动和中立的特性,它无法像行政权那样直接介入纠纷,主动行使权力。其二,相对于其他行业,民众对于肩负公平正义的法官有着更高的严肃性和严谨性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适度的刻板是司法特殊本性和民众对于司法职业特殊要求的必然结果。
但是,特性不是“惰性”。当前法院微博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还没有达到社会的预期。不敢公开、不知如何公开等心理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司法需要中立,过多的案件渲染可能使微博成为部分民众的泄愤场所。在道德、情绪和某些“民意”的交织下,合理合法的裁判可能会演化为纷纷扰扰的网络舆情,民意修正司法和民意影响司法之间的模糊界定让不少法官心存顾忌。
行必有方。笔者认为倾听和互动是现实语境下最优路径选择。
倾听一:放下身段,有所作为。“堵”、“捂”从来不是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的治本之策,消极应对只会让微博裂变式的传播特点在网民猎奇心态中无限放大。从宏观上来看,微博具有启迪公众法律思维、引领民众文明行为、催化社会情感共识的作用。从微观上来讲,法院微博作为法院和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识民情、解民忧的渠道和平台之一。要有所作为首先要铭记微博连接民情、化解矛盾的基础定位,要在政策宣讲、普法宣传、司法解惑、线索防腐等基础职能上深挖,尝试使用但不依赖网络语言,用司法的声音引导民众学法、懂法。
倾听二:坚定立场,有所不为。倾听不意味着“屈从”,在倾听过程中要坚守立场、有所不为。防止微博成为民意干扰司法、主导审判的“虚拟平台”。在日常管理中,拒绝发布真相待查、情理不明以及片面化、碎片化的相关信息,严格限制对正在审理的案件进行实体点评、对于其他法院的裁判不草率发表评价。同时,不能靠口无遮拦和无限卖萌来吸引眼球,也不能甩手不管、闲置不用,沦为政绩工程的“秀场”。
互动一:及时应对,审慎答复。在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不少人崇尚信息传播“第一时间发布”,遗忘了审慎、真实是信息传播的第一特性。法院微博更是如此,这关系到一个法院乃至一国法治公信之所在。所以,及时回复的背后是更加审慎的工作态度。对于敏感问题和负面舆论,要学会以最快速度寻找发布和回应的最佳时机。
互动二:大胆创新,凸显特色。审慎并不意味着呆板单调的交流方式,严肃也并不排斥创新的激情涌现。要勇于试水,在试水中恪守公平公正的司法底线。要在法院工作的难点和矛盾焦点与微博这一现代化的传播方式相连接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拓宽渠道、解决问题。同时,要在探索中追求法院自身特色,不跟风、不盲从,形成地域性、辨识度高的法院微博文化,探索适合的良性法民互动形式。
(作者 江鹏程 单位:北京市怀柔区人民法院)
·湖北公安微博助病危老人回家
·浙江海宁:微信微博助造"紫薇说法"响亮品牌
·北京南站开通电话、微博预约服务老弱旅客
·一条微博触发“飓风” 缺失来自哪个环节?
·“平安荆楚”获评湖北政务微博奖
·微博正能量:“平安固原”帮陕西网友追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