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为城乡困难群众谋福祉

2013-02-01 16:27: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内蒙古日报 

    城乡困难群众,向来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每年都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为群众办“十件实事”和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确定的目标任务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社会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全区社会救助实现了由传统单一的基本生活救助向制度化、复合型、全方位救助的转变,以城乡低保、农村牧区五保为基础,专项救助为支撑,临时救助为辅助,覆盖城乡、项目多样、功能整合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2012年,我区城市低保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385元,农村牧区低保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2583元,均排在全国第7位。全区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4858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年人均2823元。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7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月平均500元。孤残儿童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1100元,分散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月900元,供养水平均排在全国第3位。全年共下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4.15亿元,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101万多人(次)。救助新考录的城乡困难家庭大学生4万多人(次),累计支出救助资金6000多万元。全年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158万元,救助困难群众6.93万户。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因灾因病致贫家庭、贫困大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继续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7.5万套”。这不仅是我区25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期盼,更体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信心和决心。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区将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五保供养标准、城镇“三无”人员生活补助、孤儿供养标准、“三民”生活补助、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等民生指标,使城乡困难群众生活水平有新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强化审批监管,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积极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大医疗救助的力度,强化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进一步扩大救助病种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和水平。加大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力度,确保困难家庭子女顺利入学。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真正做到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此外,还要提高困难群众的生产能力,帮助他们提高收入。为城乡困难群众谋福祉,各地各部门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确保每一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都有保障,在住房、就医、入学等方面给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城乡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丁燕)

    【热议】

    人大代表吕志强赵艳秋建言:加大救助力度

    如何健全城乡困难群体、特殊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人大代表吕志强和赵艳秋建言。

    吕志强是包头市土右旗沟门镇威俊村党支部副书记,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对村里贫困户的情况了如指掌。他认为,加快发展生产是帮助困难群体脱贫的根本。他说:“一方面,政府要提高困难群众的保障标准。另一方面,要出台扶持政策,帮助农村发展生产,增产增收。”

    赵艳秋是通辽市科尔沁区明仁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她建议从4个方面做好困难群体社会保障工作。一是进一步升级完善整合社会救助体系信息系统,结合现有人口平台、电子政务系统等平台,进行再开发,建设涵盖信息采集、数据录入、救助审核、统计监测、效果评估等一条龙服务的综合救助平台,最终在推进救助广泛覆盖的基础上实现对同类型的对象实施同类救助。二是改输血式救助为造血式救助。只有让被救助对象掌握技能,才能使他们摆脱困境。要通过民企对接,开办就业超市、举办技能培训、扶持创业等方式帮助困难群众脱贫。三是要健全困难群体救助考评工作,在充分了解困难群众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严把低保救助、医疗救助审批流程,实现动态管理。四是设立民生帮扶资金,做社会救济的有力补充。(记者 苏永生)

    政协委员李相合贾洪榛献策:多些关爱支持

    李相合、贾洪榛两位政协委员一直关注着困难群体的救助问题,他们认为应多给困难群体一些关爱和支持。

    李相合建议,要进一步改善就业政策环境,制订就业专项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加大对就业援助工作的资金投入;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费,发放创业补贴,支持鼓励自主创业。要拓宽就业渠道,大力开发城市保洁、绿化管理、环卫协管、交通协管、城市协管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病患服务等家庭服务。加强就业培训,可采取实用性技能培训、按需培训、与用人单位联合培训等方式。

    贾洪榛说,我区目前有近万名儿童患有自闭症,但只有少数患儿能够得到康复救助。他说,自闭症有别于弱智和精神病,通过早期的训练和教育,35%的儿童会完全融入正常社会,25%左右的孩子在家人的照顾下可以生活自理。他建议要进一步加大解决自闭症患者诊断、康复、医疗、义务教育等一系列问题的力度。要开展全区自闭症病人的统计调查;尽早将自闭症列入地方残疾人法规之中;构筑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体系;建立公立自闭症儿童早期训练机构;制定严格的康复机构准入制度;在合理划分功能高低不同的患儿的基础上,在各盟市成立专门招收自闭儿童的公立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记者 刘春)

    低保户张忠军希望:更多贫困家庭孩子得到资助

    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区的低保户张忠军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贫困大学生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这让我们感到很贴心,希望有更多的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资助。”

    1997年,张忠军、王雪凤夫妇先后下岗。10多年来,依靠政府发放的低保金和打零工所得收入,一家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王雪凤患上了糖尿病,家里的开支增加了不少。2012年秋天,儿子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一学年7000多元的学费让夫妻俩非常为难。

    就在这个时候,社区工作人员通知他们,像他家这样的低保户,孩子上大学可以申请资助。拿着6000元钱的救助资金,王雪凤流泪了。“一下子领到了这么多钱,真是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王雪凤说。

    张忠军说,这几年,他们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越来越大。他为记者细数了入冬以来全家得到的各项资助补贴:低保金全家每月960元,燃煤补贴570元,物价临时补贴909元,门诊医疗救助300元。“听说,春节一次性生活补贴也快发下来了,我们全家又能拿到900元钱。如今,低保金年年涨,逢年过节还有补贴,我们自己还能干点儿。等儿子工作了自己能赚钱了,我们就更有盼头了。”张忠军说。(记者丁燕)

    雪灾灾区干部李士秀期盼:共同努力提高群众抗灾能力

    1月25日一大早,赤峰市翁牛特旗桥头镇太平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士秀就组织村干部和部分村民收看两会直播。李士秀说:“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加大因灾因病致贫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帮扶救助力度,做好生活困难补贴发放工作,这些话说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

    看完直播,李士秀直奔棚区察看大棚修复情况。在这次雪灾中,全村有126座日光温室倒塌。在村民张立军家,一座塑料大棚刚刚重建完成,靠墙的部位还用水泥桩进行了加固。一些没有被冻死的西红柿秧已恢复生机,零星的绿色预示着新的希望。正在现场忙碌的旗农牧业局工作人员韩丽萍,一边在实地丈量受灾面积,一边为受灾户发放救助款。张立军算了一笔账,旗里给受灾的大棚户每延长米补助50元,他家的一座大棚就能得到6000元的救助款。拿着刚刚领到的厚厚一沓救助款,张立军激动不已。今年,自治区两次下拨了主席预备金进行救灾,张立军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雪灾过后,李士秀也在反思:要是这些大棚都上了农业保险,损失会更少些!这几天他正走家串户做工作,动员大家要未雨绸缪,今年各户都要为大棚上保险。李士秀期盼,各部门能够一起努力,提高群众的抗灾能力。(记者徐永升)

    【网谈】网友热议共享美好生活

    店小二儿:近几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针对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措施。相信今年两会之后,政府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社保机制,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从中受益,共享美好生活。

    天使在人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标准调整、收入核实、与就业衔接、分类救助、动态管理等,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作用更好地得到发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低保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多方面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基本生活保障。

    爱问问题:这几年,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低保户、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救助力度,但困难群众缺失或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油、米、面、钱等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开拓视野,建立信心,培养能力!授之以渔,远远好于授之以鱼!

    草民一枚: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的“保命钱”。一定要保证低保资金发放公正、公开、到位。同时,对享受低保的人员一定要严格审核,规范管理,让真正需要的人享受到。

    毛毛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尤其要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希望能加强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特教学校的建设,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夏日雨荷: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贫困大学生,有很多人还背负着学费的贷款。能否在零利息小额贷款等方面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在谋职业的同时自主创业,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也使得一部分困难群体解决了生活问题。

    丁香姑娘:我觉得应该加强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像今年的雪灾,内蒙古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惨重。农牧民辛苦一年,要确保他们有收入啊。有了农牧业保险,遇上天灾,就可以减少农牧民的损失,增加他们务农的信心,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天蝎美眉:在社会保障和救助方面可以采用定点定人帮扶措施,责任到人。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多建廉租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问题。放宽小额贷款,支持下岗人员创业。医疗报销额度加大一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贵问题。草心心:我觉得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最重要的也是应该放到首位的是健全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让他们吃得起饭,住得上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安华祎)

    【热点】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2013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全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为城乡困难群众撑起一把保护伞。

    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的增幅,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对象认定标准、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明确申请人的权利和责任,加强骗保行为的责任追究。强化旗县、乡镇(街道办事处)对低保工作的管理责任,大力推进城乡低保“一厅式”服务和长期公示墙建设,制定城乡低保对象就业渐退政策和经办人员、嘎查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登记和备案制度。全区建立统一的低保信访和投诉举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依托自治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社保、房产、车辆、工商、税务、银信等部门业务数据,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加强救助对象家庭的贫困监测,继续推行三级联审联批和低保听证会制度,对已纳入低保范围的救助对象,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及家庭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家庭收入发生较大变化的家庭及时办理低保金停发、减发或增发手续,努力形成救助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与再就业、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发挥各项政策的整体合力。

    加大对全区部分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合力度,抓好达标供养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继续推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按照供养人员数量采取公开考录、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工人才等方式,配备工作人员,并将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确保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转。

    加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在2012年14个试点的8个病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救助的病种范围,将食道癌、胃癌等20类重特大疾病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和水平。加快推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规范结算服务流程,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监管,积极探索转诊就医结算办法,尽快实现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与慈善救助制度衔接,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的报销比例和救助水平,使全区城乡医疗救助形成“日常救助+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的救助格局,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的就医负担。(记者丁燕通讯员李晔)

    【链接】保障标准逐渐提高

    2009年:

    全区城市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242元,比上年提高45元;农村牧区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1364元,比上年提高288元。全区五保集中和分散实际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1575元和1311元,分别比上年提高311元和235元。全区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标准达到1432元,比上年提高499元。

    2010年:

    全区城市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277元,农村牧区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1595元,全区五保集中和分散实际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3079元和2064元,全区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标准达到1541元。

    2011年:

    全区城市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327元,农村牧区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2031元,全区五保集中和分散实际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4052元和2388元,全区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标准达到1992元。

    2012年:

    全区城市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月人均385元,农村牧区低保实际保障标准达到年人均2583元,全区五保集中和分散实际供养标准分别达到年人均4858元和2823元,全区贫困大学生一次性救助标准达到2556元。

    (以上数据由内蒙古自治区民政厅提供)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