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为城乡困难群众谋福祉

2013-02-01 16:27:3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内蒙古日报 

    【网谈】网友热议共享美好生活

    店小二儿:近几年来政府相继出台了针对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的保障措施。相信今年两会之后,政府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社保机制,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从中受益,共享美好生活。

    天使在人间: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各级政府要认真研究解决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标准调整、收入核实、与就业衔接、分类救助、动态管理等,使低保制度更加完善,作用更好地得到发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以低保为基础,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相配套,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多方面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为他们提供切实的基本生活保障。

    爱问问题:这几年,国家逐步加大了对低保户、贫困学生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保障和救助力度,但困难群众缺失或需要的绝不仅仅是油、米、面、钱等物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其开拓视野,建立信心,培养能力!授之以渔,远远好于授之以鱼!

    草民一枚:低保资金是困难群众的“保命钱”。一定要保证低保资金发放公正、公开、到位。同时,对享受低保的人员一定要严格审核,规范管理,让真正需要的人享受到。

    毛毛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尤其要关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希望能加强儿童福利院、养老院、特教学校的建设,保障这些弱势群体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夏日雨荷: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贫困大学生,有很多人还背负着学费的贷款。能否在零利息小额贷款等方面帮助他们?帮助他们在谋职业的同时自主创业,既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难题,也使得一部分困难群体解决了生活问题。

    丁香姑娘:我觉得应该加强政策性农牧业保险。像今年的雪灾,内蒙古部分地区受灾严重,损失惨重。农牧民辛苦一年,要确保他们有收入啊。有了农牧业保险,遇上天灾,就可以减少农牧民的损失,增加他们务农的信心,也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天蝎美眉:在社会保障和救助方面可以采用定点定人帮扶措施,责任到人。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多建廉租房,解决他们的住房难问题。放宽小额贷款,支持下岗人员创业。医疗报销额度加大一些,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看病贵问题。草心心:我觉得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难题,最重要的也是应该放到首位的是健全困难群体的保障机制,让他们吃得起饭,住得上房,上得起学,看得起病。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安华祎)

    【热点】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

    记者从自治区民政厅了解到,2013年,我区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使全区城乡社会救助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作用,为城乡困难群众撑起一把保护伞。

    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2%的增幅,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和农村牧区五保供养标准。完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进一步明确对象认定标准、规范审核审批程序、明确申请人的权利和责任,加强骗保行为的责任追究。强化旗县、乡镇(街道办事处)对低保工作的管理责任,大力推进城乡低保“一厅式”服务和长期公示墙建设,制定城乡低保对象就业渐退政策和经办人员、嘎查村(居)委会干部近亲属享受低保登记和备案制度。全区建立统一的低保信访和投诉举报制度。

    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全面开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依托自治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管理系统,整合社保、房产、车辆、工商、税务、银信等部门业务数据,开展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加强救助对象家庭的贫困监测,继续推行三级联审联批和低保听证会制度,对已纳入低保范围的救助对象,根据年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及家庭收入来源是否稳定等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家庭收入发生较大变化的家庭及时办理低保金停发、减发或增发手续,努力形成救助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加强与再就业、农村牧区扶贫开发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发挥各项政策的整体合力。

    加大对全区部分基础设施差、规模小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整合力度,抓好达标供养服务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继续推进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工作,按照供养人员数量采取公开考录、政府购买服务、引进社工人才等方式,配备工作人员,并将供养服务机构运转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确保服务机构的日常运转。

    加大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在2012年14个试点的8个病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救助的病种范围,将食道癌、胃癌等20类重特大疾病纳入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范围,提高救助比例和水平。加快推进“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规范结算服务流程,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协议监管,积极探索转诊就医结算办法,尽快实现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和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的有效衔接。同时,加强与慈善救助制度衔接,进一步提高重特大疾病的报销比例和救助水平,使全区城乡医疗救助形成“日常救助+住院救助+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慈善救助”的救助格局,切实减轻城乡困难群众的就医负担。(记者丁燕通讯员李晔)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