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入冬以来天气预报最靠谱的一次,说要下雪,从昨晚就开始飘雪花,凌晨5时我一起床,果然,地上全白了……我决定乘坐第一趟高铁,去三门峡南所高铁第五警务区做摄影采访。
背起摄影器材,接过老伴递过来的速效救心丸,天还没亮,我急忙出发赶往车站。
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多年的专职摄影经验告诉我,只要洛阳下小雪,地处豫西的三门峡那里的雪一定不会小,一定会有不少高铁民警战天斗地、忘我工作的难得画面,特别是条件最为艰苦的第五警务区。
这里的6个岗哨都矗立在高高的山岭上,每次民警巡查岗哨,都需要在崎岖山路上奔波,趟过一条条小溪,有时还得攀爬十几米高的陡峭山壁。在这样艰苦的自然条件下,民警不畏风雪的工作镜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不可失!为了不打扰所里的正常工作,我只给警长胡明打了个电话。
走出三门峡南站,白茫茫的一片,好壮观的雪景!天空还徐徐下着小雪,不远处,胡明站在警车旁笑眯眯地向我招手。我一步一滑地走到车旁,拉开车门,三门峡南所的教导员孟劲松赫然坐在前排副驾驶座位上,孟教导员笑笑说:“这场雪下得突然,早上我们已通知各个警务区和岗哨坚守岗位,注意人身安全。听小胡说你来拍片子,我陪陪你,顺便检查一下工作。”
原本想悄悄进行的行动变成了所领导“陪同”,我心里有那么一点过意不去。然而,湿滑的路很快让我转移了注意力。
地面上结着薄薄的一层冰,警车轱辘时不时地打着滑,多亏胡警长过硬的驾驶技术,才能勉强前行。快要到达警务区时,一个非常陡的斜坡一闪出现,一辆大车的车头扎在路边的民房里,我们顿时吓出了一身冷汗。停车上前察看,幸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小胡转身拿出车上的防滑链,与孟教导员一起麻利地装到了车轮上。就这样多加小心,平时30多分钟的路程我们还是开了近2个小时才到达。
警务区的两间房,坐落在一个铁路工区破旧的小院内。出来迎接我们的是两个年轻民警,一个姓仝,山西长治人;还有一个小韩,三门峡本地人,都是近年来新入警的。
进了屋,我和两个年轻人聊了起来。瘦削精干的小仝,阳刚之气溢于言表,非常喜欢自己的本职工作,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微胖的小韩,圆圆的脸上挂着憨憨的笑容,一直不停地说“待会儿我帮你背包”。
孟教导员看完台账,我们一行人开始对警务区所辖各岗哨进行走访检查,我边走边拍,俨然成了“随军记者”。
踏着薄薄的积雪,迎着细细的雪花,我们走上了山间的小路。偌大的山涧格外寂静,只有我手中的相机不断发出咔嚓声。
镜头里,孟教导员向我走来,望着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身材魁梧的红脸汉子,我想起了刚才吃饭时的一幕。
当时,他接到一个电话,本来兴致很高的他突然声调降了八度,一脸凝重的样子,嗓音有点哽咽:“有工作,现在回不去!”
我再三地追问才得知,刚才的电话是他妹妹从洛阳打来的,说多病的母亲今天早上又突然晕倒在家中,正在铁路医院抢救。听到这里,我不由得感到非常内疚,坚持让他立即回去看望老人,可他说什么也不肯,说有妹妹照顾,晚回去一会没关系。听着这样“狠心”的话,我的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转。
这不是我第一次被他感动:2009年9月,孟劲松响应洛阳铁路公安处党委号召,奔赴郑西高铁联调联试第一线。当时他父亲生病住院,老人家为了不影响儿子工作,坚持不让家人告诉他,谁料想第二天早上突发心脏病,意外离世。没能在父亲临终前见上最后一面,在这个孝顺儿子心中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第五警务区辖区的高铁线路高架桥离地面非常高,为了便于观察,岗哨都建在与高铁线路持平的山岭上。原本是没有路的,现在通往岗哨的道路是一具“天梯”——警务区民警一锨一镐挖出来的“天梯”。每次攀爬都很不易,尤其是下雪天,脚下一滑就有摔下去的危险。
孟教导员带领民警向岗哨上攀爬,他们的身姿在镜头中越来越小,但在我心中却越来越高大——我早已不在乎画面是否生动,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感动!
汽车在山岭中穿梭,冰雪在脚下延伸,看着山岭上一个个蓝白相间、坚如磐石的岗哨,我心潮澎湃:守护高铁的弟兄们啊,有你们在,就有高铁安全在,你们是人民心中的岗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