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上海

上海公安博物馆创新管理探索社会化运作模式

2013-02-01 10:19:2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步入位于上海市瑞金南路518号的上海公安博物馆,一幅名为《辉煌永存》的大型花岗岩雕塑扑面而来,给人沉沉的历史厚重感。打开这部内容精彩纷呈的“大书”,近五万件珍贵藏品折射着上海公安的文化与历史,凝聚着上海四万多名公安民警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诚。

    作为全国公安系统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博物馆,上海公安博物馆以其特有的社会化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体现自身价值,在社会建设的大潮中寻找自身的历史定位,全力以赴打造一个合格、规范、具有雄厚收藏实力和最佳陈展手段并倾情服务于社会的博物馆。

    “公安博物馆建设不能孤芳自赏,要在传承公安文化历史的同时,实现馆藏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作为亲身经历上海公安博物馆筹建工作的首任馆长,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政治部主任俞烈对博物馆的社会化运作有其独到的见解。

    内容上做强:打造公安文化的集散地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经典儿歌名曲《一分钱》在公安文化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哺育了几代人的成长。如今,作者潘振声老先生的手稿就静静地悬挂在上海公安博物馆二楼的橱窗内,伴随着旋律熟悉的儿歌配音,不禁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参观者不知道的是,为了寻找这份手稿,首任馆长俞烈同志带领工作人员辗转大江南北、历尽艰辛,才在茫茫人海中把远在边远地区的年迈作者找到。上海公安博物馆内5万余件公安文物中,不乏孙中山自卫用的勃朗宁手枪、中国首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签名国旗等国家一、二级文物,可谓来之不易,凝聚着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与汗水。

    想要别人接受你,只有先做强自身,用实力去寻求关注、吸引合作。上海市公安局努力将上海公安博物馆打造成上海公安文化的集散地与警察公共关系的品牌。

    不仅仅是在文物收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上海公安博物馆在展示手段上也开拓创新,通过11个常规展馆用实物和光电等科技手段将历史和现实、动态与静态、图片与文字有机融合,忠实地记录了1854年上海建立警察机构100多年以来的历史沿革,重点展示了1949年6月上海人民公安机关建立后在打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中取得的光辉业绩。

    2011年,为弘扬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色、公安特点的上海公安文化,上海公安博物馆与公安书刊社共同策划举办了 “上海公安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来观摩。上海市政协常委郭翔就两次前来参观,他表示:“这些技艺精湛的作品是全市公安民警综合素质的体现,使我对上海公安队伍有了全新的认识。”

    除了内容与形式上做精做强,管理上更要与一流接轨。为了对馆内文物进行有序管理,博物馆专门引进了一套文物库房管理系统,花了两年多时间将每件文物都按照名称、材质、尺寸、来源、正侧照片等九大要素一一输入系统。现在只要轻敲键盘就可以立即从系统中检索出任何一件馆藏文物。作为上海行业博物馆建设的领头羊,上海公安博物馆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率先实现了库房数据的科学管理。

    多年来,上海公安博物馆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多样的展览活动受到广大民警欢迎,也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如今,上海公安博物馆已成为全市行业博物馆中唯一的国家二级博物馆。精心构思、巧妙布局,这座数千平方米的博物馆,翻滚着上海公安的百年风云,也吸引着社会各界关注的目光。

    机制上融入:把资源纳入社会化循环

    手持一本小小的参观护照,就可免费参观沪上24家知名文化场馆。2012年,上海公安机关启动了“文化惠警之旅”活动,向全市5万名公安民警、文职人员、学员及其家属呈献丰盛、优质的“文化大餐”。

    “文化惠警之旅”的成功推开,离不开上海公安博物馆在多年社会化运作中积累的广泛联系与良好信誉。多年来,上海公安博物馆依托中国博物馆协会、上海市文博学会等机构与全市乃至全国各大文化场馆建立了紧密而长效的协作关系。为使活动得到各大场馆的支持,上海公安博物馆领导走访了上海大部分文化场馆,并确定上海科技馆、上海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24家场馆作为首批合作单位,每个民警可凭 《上海公安文化惠警之旅参观护照》带两名家属免费参观,活动所涉及门票费用9000余万元均由各合作场馆承担。

    目前,上海市公安局已将博物馆建设纳入了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市教委、市科委等十余家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规划,重点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品牌项目,实现了馆藏资源的社会化大循环。此外,他们还先后与部队系统、交通系统、教育系统、经贸系统的18家单位,签订了精神文明、党建联建合作共建协议,以契约的形式确定了签约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机制上保证了博物馆的社会化融入。

    作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上海公安博物馆的“消防模拟演练馆”和“情景互动射击馆”两个项目,市科委每年都给予专项资金资助开发。为进一步提高展览水平,上海公安博物馆于2010年又对两个项目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制开发了更加新颖的体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知识性、专业性和互动性。

    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公安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已经逐渐为社会接受和认可。馆长汪志刚担任了区政协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市收藏协会顾问等一系列社会职务,借助更广阔的社会平台大力宣传、推介、展示公安队伍的形象。他表示:“社会上有些人对公安工作有许多误解,但在走进公安博物馆后,上海公安文化与历史都会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肩负起责任:实现公共效益的最大化

    一天傍晚,高安路小学三年级的一个小姑娘放学回家,恰逢厨房里油锅起火,妈妈吓得不知所措,小女孩却不慌不忙,拿起锅盖就往起火的油锅上盖,火马上就灭了。“这叫‘空气隔离法’,是我在公安博物馆‘消防科普之旅’竞赛活动时学来的。”看到妈妈脸上惊魂未定的表情,她得意地说道。

    类似“消防科普之旅”的公益活动一直在举办。据统计,建馆13年来,上海公安博物馆共接待来自社会各界观众200余万,其中85%以上是未成年人。在与广大青少年的一次次互动中,上海公安博物馆在宣传公安文化的同时,实现了公共效益的最大化。

    上海公安博物馆党支部书记、副馆长张耀东说:“馆内11个常规展馆几乎涵盖了公安工作各个业务条线和范围,资源比较丰富。除了直接为民警服务,我们也有责任为社会提供服务,让民众共享这些资源,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价值。”

    为未成年人服务,上海公安博物馆动足了脑筋,陆续推出“110探访”、“你我携手筑平安”、“精彩世博会,文明伴你行”等60多个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努力让广大中小学生在参与、互动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全力推进市教委提出的“生命安全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

    在整合展馆资源的同时,上海公安博物馆还积极开展公安系统内部的合作联动,为青少年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神秘的公安”系列校园课外活动中,市应急联动中心、公安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消防局特勤支队等单位也参与进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参观警营、体验公安工作,不断提高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和应急自救能力。精彩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小朋友们流连忘返。

    为配合市教委、市科委建立二期课改与教育基地构建长效互动机制,上海公安博物馆将馆内资源整合成21个科学性、探究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供不同年龄段、不同年级组学生进行选择,并制定配套教学方案,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志愿者服务”也是上海公安博物馆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项目。作为第一批被授予 “上海市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十家单位之一,上海公安博物馆已经与上海16所高校和重点高中签订了志愿者服务协议,邀请在校学生担任志愿讲解员。几年来,对志愿者的宣传、招募、面试、培训、考核、表彰、奖励,形成了一整套规范的操作程序。迄今为止,已有80多批2000多名志愿者带着经过规范培训、自我历练的累累硕果,走向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

    最好的文化资源与社会共享、最佳的教育设施提供给青少年,这是上海公安博物馆上下一致的心愿,更是他们肩头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吴艺)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上海西藏签署警务交流合作协议
·上海:司法公正指数连续五年列全国第一
·上海两会集中关注青少年社会教育
·上海狠抓烟花爆竹安全管理
·消防安全知识成为上海小学生寒假作业
·上海青浦法院委托执行1673案

·上海青浦法院委托执行1673案
·上海金山检察院:设立法律监督宣告室
·上海边检“点亮心愿”活动温暖贫困儿童
·上海松江:平安建设“守护神”
·上海法院"司法公正指数"全国居首 一审息诉率91.8%
·应勇:上海法院五年编发审判白皮书19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