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在雾霾中执勤的北京交警。记者 杨晋峰摄
编者按
近期,雾霾是个热话题,雾霾天里露天作业的交警等高危人群更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有人曾戏称交警有“人肉吸尘器”之称,只因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在室外坚守岗位,不但风吹日晒,而且要“零距离”接触汽车尾气、雾霾天气等有害气体。在特殊的天气条件下,交警是如何执勤的?我们在享受交警疏导交通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考虑保护好执勤中的交警们?记者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深入天津、河北石家庄、山东济南、辽宁沈阳等地,亲眼目睹了一线执勤交警在雾霾天气中的真实工作状态。
天津:我们的“老宝贝儿”,悠着点
图为在雾霾天气中的天津老交警。
1月31日早。天津。雾霾依旧。
7点30分
海光寺路口。一名交警在雾中挥舞手臂,跑动中,他跛着脚。
南北向路灯变绿,他手一挥,车辆开始直行,随后,他手势一打,左转车辆进入待转区。
他叫张金龙,天津市公安局交管局南马路大队民警,今年已满60岁。
“雾大路滑,请车辆慢行”、“请打开防雾灯”……在张金龙一连串的喊话中,车辆减慢了速度。
“雾霾,视线不好,尽量让车速降下来,但还必须让车顺畅通行。”和记者聊天中,张金龙见一辆自行车堵住了左转机动车道,迅速喊话:“同志,车子请顺过来。”
“自行车一横着,一米五长,车辆过不去。车子顺过来,就变成三十公分,机动车就能过去。”张金龙和记者解释着。
8点30分
张金龙和同事交班,早班一个半小时,他一口水没喝。说他在路口盘旋十里地,一点儿不夸张。
说起雾霾天对身体的影响,张金龙摇着头,“执勤时只想着路通畅,脑子里,真没想空气把身体怎么样”。
正聊着,一名年轻交警跑了过来,见张金龙直喊师傅。
“这是我们新来的大学生,雾霾天,对他们也是考验。”张金龙说,他退休了,还要发挥传帮带作用,把多年的经验传授给新人。
当了交警44年,张金龙嘛天气都见过。他细心叮嘱着年轻人:
“大雾天首先要站好位,站点不对,不但不能疏导交通,反过来还会妨碍通行。要侧臂迎车,保护好自己的安全。转体前,要先摆头,观察情况,腿不能动,然后再转,有时候大货车反光镜容易碰到身体,千万要注意。”
9点40分
回到南马路大队,张金龙摘了帽子,额头上闪着汗珠。脱下外套,汗已出透。他笑称,冬天里这也很正常。
说到退休,张金龙清楚记得,那是去年12月1日。“我身体还很强壮,我老把自己当成小伙子,没想到这么快这天就来到了。”
巧的是,今年,新老民警交替,一些新民警还没到位,南马路大队警力严重不足。张金龙便退休不退岗,管服务不管执法,百姓有啥不明白的事他管解答。
上个周六,天津市春运工作开始,再加上雾霾天气影响,天津交警全员上路。
“雾霾天气,领导拿我当老宝贝儿,不派岗勤,一般就去几个经常拥堵的路口疏导交通。”张金龙笑笑。
记者见他走路跛着脚,问原因,他说,那是2002年,他在执勤抓坏人时,腿弄骨折了,“现在腿里面还有一个钉子,7级伤残”。
11点10分
坐在南马路大队大队长马孝忠的办公室,说起张金龙,马孝忠竖起大拇指:“那是我们大队的名片,我常对他说,‘你是我们的老宝贝儿,悠着点,别累着!’”
马孝忠直言,雾霾天气,视线不好,路面湿滑,容易发生事故,追尾多,剐蹭事故多,机动车和行人间事故也多。交警的工作在这种特殊天气显得格外重要。
为了防控疾病,南马路大队专门买来治疗咳嗽的药发给大家。
“怎么没见你们戴口罩?”
“大伙都自觉不戴,戴上会影响形象,也不方便和人们沟通。”
12点
南马路大队食堂开饭。多了一道汤——板蓝根药汤。
记者获悉,南马路大队现有民警60多名,已经有10多名民警感冒,没人请假。
马孝忠总结说:“这靠坚持,靠坚守,靠民警任劳任怨。”(记者 王斗斗)
济南:第一次戴口罩指挥交通
济南:在一线执勤的女民警孙小霞。马孝天摄
大雾迷城。山东省济南市的雾霾天气已经持续近一个月了,终于在今天达到了“极致”,马路上打着双闪灯行驶的汽车也陡然增多。
1月31日凌晨6点,闹钟跟平常一样准时叫醒了熟睡中的孙小霞。孙小霞是济南市天桥区交警大队的一线执勤女交警。参加工作已经两年零三个月了,平日里就住在交警大队里的宿舍。
就在前一天,济南交警支队通知决定,在雾霾等恶劣天气里,一线交警可以佩戴口罩上岗执勤。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例。
起床后的孙小霞先习惯性地打开窗帘看看外面的天气,一边顺手去摸了下暖气片上已经烘干了的口罩。
孙小霞告诉记者,这个口罩是专业的PM2.5口罩。“今天是我第一次戴口罩上岗哦!”孙小霞笑着说。
记者看到,济南交警支队发放的PM2.5口罩正面呈深蓝色,与警服的颜色比较搭配,一个口罩配发了4个PM2.5滤片。
早上8点40分,已经吃过早饭的孙小霞来到了位于经一路与纬二路交叉口附近的天桥中队。在中队的工作室里,她迅速将自己“全副武装”了起来。按照轮班安排,她要在上午9点到10点之间,在经一路与纬二路交叉口上岗指挥交通。出门之前,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PM2.5滤片,并将其装入口罩中间的夹层。一切准备就绪后,她戴上口罩上了马路。
大雾依然不减,站在马路中间的她娴熟地做着平日里的指挥动作。时而不时地,孙小霞被来往的车辆和人流给“淹没”了。
上午10点整,从指挥岗位上下来的她一脸兴奋,因为比平常感觉舒服多了。她说,从事交警职业虽然才两年多的时间,但已经让她身体感觉不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也纷至沓来。“大家都开玩笑说我们是马路上的‘吸尘器’,我的同事最近也因为雾霾天气而喉咙发炎。”孙小霞告诉记者,“没想到戴口罩会这么管用,根本没有影响工作。以前从岗位上下来总是胸闷,今天好多了。”
回到大队已经是上午11点20分了,在这里孙小霞可以吃饭并简单休息。吃午饭期间,孙小霞远在威海的父亲打来了电话。原来,孙小霞的老家在威海,她在济南工作以后,父母便时常打来电话问寒问暖。“是啊,我们现在都戴口罩上岗了,你们不用担心了。”
按照轮班安排,包括孙小霞在内的3名民警都需要执勤一个小时,休息两个小时。所以在中午12点,她又走向马路并开始指挥交通。此时大雾仍在弥漫,天空下起了零星小雨。
中午12点11分左右,由于路面湿滑,一位骑电动车的老人在经一路西向东方向过马路时不慎摔倒,立即引起路人围观。此时正在指挥交通的孙小霞看到以后,立即移交工作,并与辅警王孜臻赶到现场。她们将老人转移至路边休息,并询问老人状况。
在确定老人并无大碍以后,孙小霞、王孜臻护送老人过马路,并目送其离开。记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即将到达事故现场时,孙小霞自觉将自己的口罩摘掉了。事后,她对记者说,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戴口罩的话,处理起来既不方便,感觉也对人不太礼貌。
晚上6点到7点是孙小霞的最后一班岗。在上岗之前,她告诉记者说,我真觉得挺好的,因为不光能在执勤的时候戴口罩,现在也可以在回大队的路上戴口罩了。“我真心希望不管有没有雾霾,交警在一线执勤时,都能戴上口罩。” (记者余东明 孟伟阳 通讯员陈胜)
沈阳女交警:雾霾中的亮丽
图为沈阳市女交警接受记者采访。李晓伊摄
1月31日7点15分,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青年大街与大西路十字路口中间的岗台上,一位女交警身材挺拔、姿态端正、精神饱满、动作整齐划一。在她的有力指挥下,车流通畅,行人有序。
此时,记者用手机查看了一下沈阳的天气状况:-1℃,雾,PM2.5数值263(极不健康)。
这名女交警名叫武悦,1988年出生,于2011年9月参加工作,集训后便分配后于当年11月新组建的沈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女子特勤大队。
在换岗的短暂时间里,武悦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大西岗隶属于女子特勤大队二中队,每天工作实行两班倒,3人一组。今天是早班,时间从早上7点到下午1点。
7点55分左右,武悦看了看手表并向记者示意:“得上岗了。”
原来,根据天气冷暖情况,每人每次站岗时间在20至40分钟,早晚高峰时,两人同时在岗分一主一副,有一人轮流休息;其余时间,一人轮流在岗,两人同时休息。每人一个班下来总计站岗时间在3小时左右。
按照休息的顺序,记者又分别与鲍博渊和石玉玲两名女交警进行了攀谈。
令记者没有想到的是,沈阳的一线女交警可谓是年轻一族,刚刚参警不足两个月的石玉玲是一名年仅22岁的“90后”,而另一女民警鲍博渊与武悦一样属于“80末”。
记者在现场采访时了解到,早上7点30分至8点30分是大西岗的高峰时刻。
8点钟,鲍博渊从岗台替换下石玉玲,开始从事主岗工作,她在岗上有条不紊地指挥着车辆,武悦则在地面上指挥车辆和行人。
“080,现在大西岗西侧车流较多,请将由西向南方向信号调成常绿。”
“明白,明白。”
8点10分左右,鲍博渊向市交警支队信号控制中心发出指令,很快,交通信号调整后,大西路由西向东方向的拥堵情况得到缓解。
8点23分,大西岗的青年大街由南向北方向行人信号灯已经闪烁了数下。在百联商场一侧路口处,一位老大爷可能是没有注意到行人信号的闪烁提醒,依然步入人行横道由南向北行走。而此时,从东西方向的行车信号灯倒计时显示,只有4秒绿灯即将亮起,对腿脚不十分灵便的老大爷来说,显然是无法在4秒钟内到达马路对面。
这一危险情形,被正在地面执勤的石玉玲捕捉到,她几步冲到老大爷的身体左侧,伸出右手扶住老大爷,并用左手示意由东向西的车辆先别急于起步,然后领着老大爷快速走到马路中间线上。这时,大西路由西向东的车辆已经行驶过来,石玉玲便搀着老大爷站在那原地不动,等行人信号亮起绿灯时,石玉玲又将老大爷送到了马路对面。老大爷举起双手,连连表示谢意。
站在一旁的记者经询问得知,老大爷今年已经86岁高龄。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3位女民警在说话时都表现出嗓子发紧、说话吃力,还会时不时咳嗽几声。
当记者问及这一现象时,石玉玲说:“作为一名女交警虽然苦点累点,但是因为有了队里领导和家人的支持和关心,我都挺过来了,现在已经适应了这种工作状态。”
近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大部分地区接连出现雾霾天气,交警执勤时能不能戴口罩,再次引起了全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对此,3位女交警表示,虽然如果在执勤时能允许戴口罩,肯定会减轻有害气体对身体的危害,但是对在执勤时不能戴口罩的规定,3位年轻女交警表示能够理解。因为如果执勤时戴口罩,一方面是影响警察形象,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执法效果,如不能吹哨、与司机交流不方便等等。(记者张国强)
石家庄:全员上路还是忙不过来
1月8日至17日,强雾霾;22日至24日,强雾霾;27日至30日,还是强雾霾。2013年1月份的燕赵大地笼罩在一片雾霾之中,整个1月份河北强雾霾日数之多、强度范围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均为历史同期所罕见。省会石家庄更是重中之重,数据显示,1月以来,石家庄市仅有8天能够见到阳光。
打手势、转身、移步、喊话,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交警大队教导员崔志杰与另外两位交警从早上7点就开始疏导交通。据崔志杰讲,这样的工作要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
今早8点,记者来到石家庄市维明大街与裕华路路口。昨夜一股寒流过来,雨夹雪让石家庄雾霾减轻,能见度已在500米开外,但地面湿滑。此时正值早高峰,薄雾中车流不断,仅凭信号灯已不能有效疏导交通。除了一名女交警在岗位上用手势指挥交通外,还有3位交警在车流中疏导交通。记者看到,尽管车流量很大,路口通行速度缓慢,但总体还算顺畅。
在记者等待了半个多小时之后,崔志杰看车流有所减缓,才抽出空接受采访。“石家庄最近一直是大雾天气,昨晚上又下了点儿冻雨,今天路面湿滑,特别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这个路口在平时安排两名交警,这几天我们增添了警力,在早晚高峰全员上路,但仍然忙不过来。”
崔志杰告诉记者,作为市区两条主干道的交口,即使是平峰期,这里的行人车流量也很大,加上最近石家庄市区雾霾严重,能见度最低时仅有100米甚至更低,在路口处极易造成追尾等交通事故,为了保障交通安全畅通,自雾霾天气以来,他们便开始全天候上路执勤。
崔志杰说,在执勤中,对车辆引导疏通,对行人纠正劝解,总在路上走来走去,倒不觉着冷,就是雾霾造成的空气污染让人有些不适。
在雾霾天气里,来往的行人有不少都戴上了口罩,当被问及交警为何不在雾霾天气戴口罩执勤时,崔志杰说:“我们的工作要不断地同行人、驾驶员说话,戴上口罩挺不方便,我们是为大家服务的,戴口罩影响工作,大家都没有戴口罩的打算。并且今天雾霾轻了不少,嗓子感觉也一下子好很多。”
说起身体,崔志杰还是乐观的,他说,石家庄年年冬天都有雾,但就数今年最严重。在这样强烈的雾霾天气中,多少会有一些不适,但是既然能当一名交警,身体素质自然是好的。他笑着说:“好天气里都要吸尾气,这点儿雾霾不算个啥!”不过家人还是很担心和埋怨,毕竟已经上了岁数,不是当年那个工作起来不要命的小伙子了。
已经50岁的崔志杰在基层从事交警工作已经有二十多个年头了,同他一起在维明大街裕华路口执勤的梁其英和杨孝军也都四十出头。这样的年龄每天天不亮就在路口就位,尽管有倒班休息就餐时间,但每人每天在路上至少站立6个小时以上。
“那位姑娘,别横穿马路,注意安全!”刚和记者道别的崔志杰转身又走回路口开始了紧张的执勤工作。(记者马竞 实习生周宵鹏)
空气污染侵害交警健康
持续雾霾天气,导致不少群众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群众在抢购口罩“防毒”的同时,也开始讨论一个问题——在路面执勤的交警是否应戴口罩。毕竟,路面执勤交警会长时间暴露在“有毒”空气中,他们因工作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几率更大。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经统计,因空气污染,外勤交警患鼻炎的达到40%,患咽炎的达到23%,比普通人多三分之一甚至到一半以上。此前,也有广东省广州市的媒体报道称,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检查发现,由于汽车尾气影响,路面执勤交警患鼻咽炎者占到9成以上,慢性肺功能损害者占到25.29%。
空气污染给执勤交警带来的身体伤害不言而喻。而记者了解到,除因空气污染引发的疾病外,执勤交警还会被不少职业病缠身:包括汽车发动机响声、喇叭、轮胎磨擦以及城市生活噪声在内的噪声污染,导致外勤交警的听力低于常人。广州市职业病防治院的检查发现,受噪音影响,路面交警工龄超过3年者患噪声性耳聋占76.92%;高温造成外勤交警心血管障碍等中暑性疾病明显增多;风雨寒冷天气时,透骨的湿寒直接侵袭肌体,导致外勤交警患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几率增大;长时间站立导致大部分外勤交警患有下肢静脉曲张;超强度、超负荷工作带来的压力,导致外勤交警易出现心理疾病;在多种职业危害因素综合作用下,交警心血管系统发生疾患率增高。(记者 余飞 整理)
■相关资料
雾霾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相对湿度在80%至90%之间时,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导致的能见度恶化是霾和雾的混合物共同造成的,即为雾霾。
灰霾的气象定义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表示,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受近地面静稳天气控制,空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流动性均非常小,大气扩散条件非常差。受其控制,城市无论规模大小,其局地交通、生活、生产所需的能源消耗的污染物排放均在低空不断积累。与此同时,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场所加速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现在出现的低能见度的情况,基本上都是雾和霾的混合物。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雾霾危害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的一个香港同事曾经做过一个研究,PM2.5每立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的疾病的住院率可以增加到3.1%。如果灰霾从25个微克增加到200微克,日均的病死率可以增加到11%。灰霾不光对呼吸系统有影响,对心血管、脑血管、神经系统都有影响,但是首当其冲地还是呼吸系统。现在从更长远地考虑,灰霾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还在后头。
·哈尔滨:可爱可敬的交警感动着冰城百姓
·北京实施交警巡警联勤联动
·玉林交警开展春运交通安全宣传
·北京一线交警配发口罩
·交警的生活充满苦辣酸甜
·青海省高速交警特别关注高速五类违法
·青海省高速交警特别关注高速五类违法
·公安部发文:允许交警戴口罩
·山西交警出实招 平安春运伴你行
·【专题】雾霾天持续来袭 网友呼吁交警执勤时佩戴口罩
·雾霾天 网友呼吁交警佩戴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