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法院80%至90%的案件在基层,作者从基层法院的视角,论述了要真抓实干,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效率、保证队伍建设、践行为民宗旨,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期待。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强调,要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司法公正、权益保障的新期待……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政法工作亲和力和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作为基层法院,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把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落到实处,只有脚踏实地,才能顺应人民群众对公正、高效和廉洁司法的期待。
以实干促进司法公正。公正是人民法院的生命线,基层法院直接面对广大的人民群众,是矛盾纠纷化解的前哨,全国法院80%至90%的案件都是由基层法院处理的,所以基层法院的司法是否公正直接关乎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关乎法在人民群众中的尊严。要确保司法公正,就要严把案件事实关、证据关、程序关和法律适用关,着力提高办案质量。要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客观事实与法律事实的统一,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保护被告人权益与保护被害人权益的统一,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要从实体、程序和时效等方面不断探索统一裁判尺度、预防恣意擅断的制度措施,要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行使等路径,从法律统一适用的多元主体、保障、推进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力求个案公正、类案统一。要下大气力解决执法不严、裁判不公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努力让经济确有困难的群众打得起官司,让有理有据的当事人赢得了官司,让打赢官司且具备条件执行的当事人及时实现胜诉权益。
以实干提升司法效率。提高司法效率的措施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要实现繁简分流,应该说基层法院受理的案件大部分是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对这部分案件能否做到快速处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否及时保障。因此,基层法院要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真正做到简案简审、要案精审。要严格控制简易程序案件转化为普通程序的随意性,明确程序转换的条件。要加强案件审判流程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实现从事后监督向过程管理的转变,控制每一个审判流程,尤其是控制少数疑难案件的审理期限,有效地提升审判效率。要坚持“科技强院”的工作方针,使信息化建设成果成为法院提高审判效率的依托和助推器。要强化庭前准备工作,重视庭前调解,使相当部分的案件在开庭前得到消化。要推广庭前证据交换,提前梳理双方的争议焦点,使当事人能在开庭前及时补充证据、使法院能够在庭前调查核实证据,最大限度地减少影响案件审理进度的因素。要改进送达方式,实行司法警察专人集中送达机制,提高送达的质量和效率,缓解送达难对案件效率的影响。
以实干保证队伍建设。打铁还得自身硬,从严治警这一手,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基层法院要围绕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提出的“五种能力”,针对自身面临的任务特点,着重要解决法律适用的能力和调解疏导的能力。法官的工作职责是运用法律惩罚犯罪,维护稳定,调处纠纷,化解矛盾。这要求法官必须对法律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将法律知识融入每个案件之中,厘清法律关系,弄清法律事实,找准法律依据,在审判案件时不仅能理解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而且能精准领会法律的立法本意和内在精神,正确作出判决。这就要求法官不仅要有忠于宪法、忠于法律的思想信念和严谨的法官职业道德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法律知识功底,这是提高司法能力的前提。除了适用法律能力外,基层法院的法官更需要调解、疏导纠纷的能力。我国素来崇尚“和为贵”,要妥善处理群众之间的民间矛盾、化解各种纠纷,就要求我们的法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查明案情,真正分清双方的是非责任,及时掌握当事人的心理变化,善于把握时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明理喻法,灵活运用各种调解方法和艺术,化解矛盾和隔阂,增强团结,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提高司法能力的同时,要提高法官拒腐防变能力,优化职权配置,完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司法权在阳光下运行,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处藏身。
以实干践行为民宗旨。群众事无小事,尊重、理解群众,关心、帮助群众,要把群众当成自家人,把群众事当作自家事。要方便当事人起诉,实行远程视频立案、邮寄立案、预约立案、上门立案,为路途遥远或者行动不便的当事人起诉立案提供便利。继续开展“假日法庭”、“午间法庭”、“晚间法庭”以及巡回审判活动,为当事人能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开庭审理提供便利;继续实行专业担保公司为诉讼保全提供信用担保制度,为保障无财产当事人顺利申请财产保全提供便利;要进一步加大司法救济力度,进一步扩大为刑事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的范围;要有效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立足于维护稳定,息民怨、释民惑,落实好院领导和中层干部每日接访工作,畅通信访绿色通道,拓宽当事人和人民群众表达司法诉求的渠道和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奉化市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