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于民
综合便民服务中心
送法进社区
搭建综合信息平台
中原腹地,九省通衢;四大古都,彰显厚重。如今的河南,在全面推进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愈发显现出永恒的魅力和无限的活力。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发展中大省,诸多社会管理问题,需要全省上下共同努力,营造与经济快速发展相互促进的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事实情况就是这样,在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中曾经创造过无数经验和荣耀的河南,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依然走在全国前列。今天的河南,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契机,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着力解决困扰全省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老难题,新问题。全省政法系统正在中原大地描绘着一幅充满活力的平安和谐新画卷。
1
黄河水波涛汹涌,一路欢歌奔腾向前。
每当时代的东风掠过,河南政法机关总能抢抓机遇,在创新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稳定的步伐。
2011年2月,中央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之后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我省第一时间专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对全省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
“要提升思想认识,突出‘三先’理念,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做好我省社会管理工作……要坚持立足于学、立足于做、立足于转、立足于实,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做到位,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真正取得实效。”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一席话,为河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提高思想认识,结合河南实际,积极谋划部署,加强组织领导,把中央的决策部署真正落到实处。”省长郭庚茂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出了具体安排和部署。
省九次党代会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提出要用3至5年时间,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社会管理创新也开始纳入省委、省政府“十项重点民生工程”。
行动凝聚共识,共识推进行动。
继而,省委成立了高规格的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的新郑市,率先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
时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毛超峰经常听取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汇报,亲自部署、亲自落实、亲自督导,并深入郑州、开封、洛阳、濮阳、鹤壁、南阳、安阳等地调研指导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提出要“坚持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抓好组织领导,抓好规划设计,抓好项目带动,抓好统筹推进,抓好基层基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把全省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推向深入。
省委政法委专门召开了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会议,对全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进行认真谋划和安排。
我省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全省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省综治委成员单位社会管理创新调研督导联系点》等文件,制定了《河南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议事规则》和省直职能部门分工方案,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10项重大决策部署细化为49项具体措施,逐项明确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对涉及的56个省直单位逐一明确职责任务和工作要求。
各部门认真研究谋划,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矛盾纠纷大调解、社区矫正、校园安全防范、境外来豫人员服务管理等方面,相继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框架性政策保障。
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关键在于形成内生动力。一些省辖市还举办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领导干部培训班,极大地增强了各级干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的自觉性,一粒粒创新的种子,在各级领导干部心中生根发芽。
2012年,省综治委在继续抓好原来确定的新郑市、三门峡市全国试点基础上,增加了孟津县、舞钢市、延津县、修武县、南召县、睢县、遂平县等7个省级综合试点和栾川县、滑县等23个省级专项试点。
这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在以人为本,百姓为重、人文关怀,服务为先、基层在先、民生优先,党委领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依法管理、综合治理理念的指引下,社会服务管理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态势,渗透到中原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在中原大地奏响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乐章。
2
去年4月27日,一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大会,确定了郑州市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会议之后,全市各区市县将网格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每个网格明确一名负责人,负责人把每天的工作情况都记录在街道办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上。
“通过网格化管理,条块职责不清晰的问题解决了,群众都能找到管事儿人了。”提起网格化管理,辖区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这样评价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引导各级干部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而不是围着领导转。
不仅仅是郑州市,目前全省大多数省辖市都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小小的网格,已无声沁入万千市民的生活中,正稳固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舞钢市八台镇丰台社区张春贤的家门口刻有六颗星的“法治示范户”门牌特别醒目。
“我们家是六颗星星,满的!”张春贤非常自豪。
对于大家每年一度评出的“法治示范户”门牌上的六颗星,每一颗都有着一定的内涵: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如果谁家不是‘六颗星’,孩子找媳妇都难!”张春贤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通过创建法治示范户,村里争争吵吵的少了,不孝顺父母的少了,互相谦让的多了;谁家出了啥事儿,邻居在一旁看笑话的少了,主动过去帮忙的多了……
其实,无论是舞钢的“法治示范户”,还是周口创新的“法律明白人”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的制度,还是全省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社会法庭”,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群众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推进了农村、社区居民法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社区物质、政治、精神、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中原大地,黄河两岸,创新社会管理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共鸣,“社会管理”成为今日河南的一大“热词”。
——南阳市委政法委部署在全市开展“一村四警”爱民实践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公检法司四名干警分包联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送温暖、送法律、送平安;解矛盾、解疑惑、解民忧。一年来,全市有6542名干警分为1600多个小组,深入4790个村(社区)开展爱民实践活动。
——安阳市将治安警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为民工程。治安警亭沿街、沿路设置,警亭外还设置社会管理平安为民联系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求助,警亭内还配置了饮水机、打气筒、维修工具等便民用具,为群众提供应急服务,使治安警亭真正成为打击整治“前沿哨”、治安防控“桥头堡”、服务为民“联系窗”和社会管理“枢纽站”,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洛阳市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合一”网络。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探索矛盾纠纷专业调解组织建设,以达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此举不仅使各种矛盾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而且大大降低了行业诉讼,赢得纠纷双方的好评。
濮阳市开展了“三无小区”专项治理、构筑无缝隙防范网络;鹤壁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一线司法工作者举办讲座,着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文明执法的浓厚氛围,被称为“法律大超市”;许昌市公安机关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同企业负责人、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和涉企热点、敏感问题……
在全省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蔚然成风。各地的创新经验形成了具有河南特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3
近年来,全省以平安河南建设为载体,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基层矛盾点都聚集在哪里?基层技防、物防情况怎么样?省委政法委领导特别关心。
2012年7月24日下午,尽管社旗县下起了大雨,时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毛超峰依然坚持在雨中走访调研。
在社旗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毛超峰仔细查看每一个监控画面,仔细询问工作人员:“路面能否监控到?覆盖范围有多大?每天接警几起?”
毛超峰叮嘱:“社会治安防范不可忽视,基层容易引发矛盾的因素多而复杂,一定要认真排查这些因素,办好每一个案件,有时看似一个小案件,但对群众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定要维护好社会治安,让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全省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由政府出资的专职治安巡防队伍,乡镇(街道)巡防队员均在10人以上,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150余万人,城市重点路段、部位、场所的视频监控设施安装率在90%以上,1万个村(社区)建成了视频监控平台,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98.7%。
2012年以来,全省部署开展了“一打击两整治”(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网吧经营管理秩序)专项行动,公安、教育、文化、工商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行动开展以来,全省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分别同比下降15.4%、16.7%、8.4%,消除校园及其周边各类安全隐患9000余处,整治违法违规经营网吧6823个,取缔“黑网吧”613个。省综治委对339个重大不稳定问题进行了交办,对271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单位实行了挂牌整治。
省委政法委着力解决涉法涉诉突出信访问题,对案件较多地区和疑难复杂案件开展“单兵较量”,综合运用案件评查、调查、协调、督办等多种执法措施,妥善化解了一批“积案”、“老案”、“难案”。
总结推广“义马经验”和“渑池模式”,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网络,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建设,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省委政法委的这些做法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我家属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后双目失明,我们悲痛万分。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同志用心帮我们调解,很快便拿到医院的赔偿金,而他们不收任何费用。”李某对驻马店的医患纠纷调处工作非常满意。
“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卫生部门监管,法院司法确认,公安机关维护秩序,保险公司理赔。”驻马店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金志总结了驻马店处理医疗纠纷的经验。2011年3月以来,驻马店市综治委探索创新了医患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制定了《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目前,这一经验做法已在全省推广,赢得了医患双方的信赖和社会的好评。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针对这一情况,省委、省政府两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完善安置帮教工作责任制和“双包五落实”工作机制,落实必送必接制度,实行“无缝对接”、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覆盖旅馆业、出租屋、用工单位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网络,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动态化、规范化。
在基层,一些平安地区、平安系统、平安单位等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使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如今,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从繁华都市到秀美乡村,从政府机关到居民小区,从行人如织的街道到硕果满枝的田间地头,处处沐浴着平安的春光。
东风唤来大地春,科学发展看河南。在十八大精神光芒指引下,一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美好前景,正展现在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上!
【亮点追踪】
一个月600元钱,这使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50岁的马增贤感到非常满足。
马增贤说:“当‘六护员’不光能挣钱,还能锻炼身体哩!”
在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像马增贤一样的“六护员”一共有4名,“六护”主要是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
“一岗多职、一员多能”,“公共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是新郑市建立“六护员”队伍和“六护员”管理站的总体思路,2010年以来,新郑市财政每年拿出1080万专项资金,以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形式招聘4050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开展工作。这一在社会管理中的创新举措,让新郑市形成了乡村社会事事有人管的和谐局面。
平安和谐的背后,是全市1500名“六护员”辛勤工作的结果。
【采访札记】
网格化管理使群众大事儿小事儿都有人管;基层群众变被管者为管理者,在自我学法中实现自治;孩子上学免费,老人坐公交免费;农村留守群体都能得到照顾……我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做法无不体现了“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三先”原则。
省政法委领导主动暗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安机关把群众请进来听意见;法官、检察官深入企业走访,实地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各基层领导尽心尽力帮群众办实事儿、好事儿……一些平安地区、平安系统、平安单位等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使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这些,使群众由以前的找政府解决问题变成了政府追着群众主动找问题解决,群众乐在心里,自然也就会真心支持、拥护政府。
到底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清楚。或许幸福是居民对生活中的件件小事儿的个人感受,但努力让群众幸福却是政府的责任。用真心去关注群众的这些民生“小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争取货真价实的“幸福指数”,老百姓的“幸福感”就能建立在根深叶茂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