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追踪】
一个月600元钱,这使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50岁的马增贤感到非常满足。
马增贤说:“当‘六护员’不光能挣钱,还能锻炼身体哩!”
在新郑市薛店镇常刘社区,像马增贤一样的“六护员”一共有4名,“六护”主要是护村庄、护道路、护井渠、护林木、护电力和护土地。
“一岗多职、一员多能”,“公共事业大家办、公共设施大家管”是新郑市建立“六护员”队伍和“六护员”管理站的总体思路,2010年以来,新郑市财政每年拿出1080万专项资金,以购买公益性岗位的形式招聘4050人员,经过统一培训后上岗开展工作。这一在社会管理中的创新举措,让新郑市形成了乡村社会事事有人管的和谐局面。
平安和谐的背后,是全市1500名“六护员”辛勤工作的结果。
【采访札记】
网格化管理使群众大事儿小事儿都有人管;基层群众变被管者为管理者,在自我学法中实现自治;孩子上学免费,老人坐公交免费;农村留守群体都能得到照顾……我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做法无不体现了“民生优先、服务为先、基层在先”的“三先”原则。
省政法委领导主动暗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公安机关把群众请进来听意见;法官、检察官深入企业走访,实地了解企业发展困难;各基层领导尽心尽力帮群众办实事儿、好事儿……一些平安地区、平安系统、平安单位等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使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这些,使群众由以前的找政府解决问题变成了政府追着群众主动找问题解决,群众乐在心里,自然也就会真心支持、拥护政府。
到底幸福不幸福,百姓最清楚。或许幸福是居民对生活中的件件小事儿的个人感受,但努力让群众幸福却是政府的责任。用真心去关注群众的这些民生“小事”,实实在在地为群众争取货真价实的“幸福指数”,老百姓的“幸福感”就能建立在根深叶茂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