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去年4月27日,一场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大会,确定了郑州市全面推进社会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思路。
会议之后,全市各区市县将网格化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每个网格明确一名负责人,负责人把每天的工作情况都记录在街道办电子政务信息平台上。
“通过网格化管理,条块职责不清晰的问题解决了,群众都能找到管事儿人了。”提起网格化管理,辖区群众都竖起了大拇指。
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这样评价网格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引导各级干部围着基层转、围着群众转、围着问题转,而不是围着领导转。
不仅仅是郑州市,目前全省大多数省辖市都实施了网格化管理。小小的网格,已无声沁入万千市民的生活中,正稳固提升着群众的幸福指数。
舞钢市八台镇丰台社区张春贤的家门口刻有六颗星的“法治示范户”门牌特别醒目。
“我们家是六颗星星,满的!”张春贤非常自豪。
对于大家每年一度评出的“法治示范户”门牌上的六颗星,每一颗都有着一定的内涵: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
“如果谁家不是‘六颗星’,孩子找媳妇都难!”张春贤的话把大家都逗乐了。
通过创建法治示范户,村里争争吵吵的少了,不孝顺父母的少了,互相谦让的多了;谁家出了啥事儿,邻居在一旁看笑话的少了,主动过去帮忙的多了……
其实,无论是舞钢的“法治示范户”,还是周口创新的“法律明白人”提高基层群众法律意识的制度,还是全省各地雨后春笋般出现的“社会法庭”,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基层群众自觉学法、知法、用法,和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推进了农村、社区居民法治建设,促进了农村、社区物质、政治、精神、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
在中原大地,黄河两岸,创新社会管理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共鸣,“社会管理”成为今日河南的一大“热词”。
——南阳市委政法委部署在全市开展“一村四警”爱民实践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社区都有公检法司四名干警分包联系,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送温暖、送法律、送平安;解矛盾、解疑惑、解民忧。一年来,全市有6542名干警分为1600多个小组,深入4790个村(社区)开展爱民实践活动。
——安阳市将治安警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为民工程。治安警亭沿街、沿路设置,警亭外还设置社会管理平安为民联系栏,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和求助,警亭内还配置了饮水机、打气筒、维修工具等便民用具,为群众提供应急服务,使治安警亭真正成为打击整治“前沿哨”、治安防控“桥头堡”、服务为民“联系窗”和社会管理“枢纽站”,社会治安的满意度不断攀升。
——洛阳市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三调合一”网络。与此同时,该市积极探索矛盾纠纷专业调解组织建设,以达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此举不仅使各种矛盾得到了及时有效化解,而且大大降低了行业诉讼,赢得纠纷双方的好评。
濮阳市开展了“三无小区”专项治理、构筑无缝隙防范网络;鹤壁市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一线司法工作者举办讲座,着力营造学法、守法、用法、文明执法的浓厚氛围,被称为“法律大超市”;许昌市公安机关主动深入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建设工地,同企业负责人、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及时掌握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和涉企热点、敏感问题……
在全省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蔚然成风。各地的创新经验形成了具有河南特点的社会服务管理创新模式,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3
近年来,全省以平安河南建设为载体,加强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严打整治,抓好基层基础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
基层矛盾点都聚集在哪里?基层技防、物防情况怎么样?省委政法委领导特别关心。
2012年7月24日下午,尽管社旗县下起了大雨,时任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毛超峰依然坚持在雨中走访调研。
在社旗县公安局指挥中心,毛超峰仔细查看每一个监控画面,仔细询问工作人员:“路面能否监控到?覆盖范围有多大?每天接警几起?”
毛超峰叮嘱:“社会治安防范不可忽视,基层容易引发矛盾的因素多而复杂,一定要认真排查这些因素,办好每一个案件,有时看似一个小案件,但对群众的影响是很大的,一定要维护好社会治安,让群众安居乐业。”
目前,全省市、县、乡三级都建立了由政府出资的专职治安巡防队伍,乡镇(街道)巡防队员均在10人以上,各种形式的群防群治队伍150余万人,城市重点路段、部位、场所的视频监控设施安装率在90%以上,1万个村(社区)建成了视频监控平台,农村技防覆盖率达到98.7%。
2012年以来,全省部署开展了“一打击两整治”(打击多发性侵财犯罪、整治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网吧经营管理秩序)专项行动,公安、教育、文化、工商等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行动开展以来,全省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分别同比下降15.4%、16.7%、8.4%,消除校园及其周边各类安全隐患9000余处,整治违法违规经营网吧6823个,取缔“黑网吧”613个。省综治委对339个重大不稳定问题进行了交办,对271个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单位实行了挂牌整治。
省委政法委着力解决涉法涉诉突出信访问题,对案件较多地区和疑难复杂案件开展“单兵较量”,综合运用案件评查、调查、协调、督办等多种执法措施,妥善化解了一批“积案”、“老案”、“难案”。
总结推广“义马经验”和“渑池模式”,建立健全了群众工作网络,推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市县乡村四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网络建设,构建大调解工作体系,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省委政法委的这些做法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
“我家属在医院做白内障手术后双目失明,我们悲痛万分。医疗纠纷调解中心的同志用心帮我们调解,很快便拿到医院的赔偿金,而他们不收任何费用。”李某对驻马店的医患纠纷调处工作非常满意。
“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卫生部门监管,法院司法确认,公安机关维护秩序,保险公司理赔。”驻马店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刘金志总结了驻马店处理医疗纠纷的经验。2011年3月以来,驻马店市综治委探索创新了医患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制定了《医疗风险基金管理办法》。目前,这一经验做法已在全省推广,赢得了医患双方的信赖和社会的好评。
流动人口、特殊人群、“两新”组织、信息网络等服务管理,直接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针对这一情况,省委、省政府两办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省刑释解教人员信息库,完善安置帮教工作责任制和“双包五落实”工作机制,落实必送必接制度,实行“无缝对接”、积极帮助刑释解教人员顺利融入社会;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构建覆盖旅馆业、出租屋、用工单位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服务网络,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体制,基本实现了流动人口管理信息化、动态化、规范化。
在基层,一些平安地区、平安系统、平安单位等形式多样的平安创建活动,使全省公众安全感指数始终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如今,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从繁华都市到秀美乡村,从政府机关到居民小区,从行人如织的街道到硕果满枝的田间地头,处处沐浴着平安的春光。
东风唤来大地春,科学发展看河南。在十八大精神光芒指引下,一幅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美好前景,正展现在美丽富饶的中原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