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泉山分局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推行 “小网格”治理模式,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推广“移动外勤”警务系统,通过这些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泉山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社区治理“小网格”
全民参与,构建平安防火墙
2012年7月,为加大路面见警率、管事率,减轻基层所队工作压力,泉山分局抽调机关民警参与治安巡逻工作,每天19时至23时,安排6个巡逻小组携带单警装备,在流动人口密集、安全隐患较多的区域开展徒步巡逻,及时接受群众求助、调解治安纠纷、先期处置案件等警情,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安全感,压降了路面案发率。
据不完全统计,半年多以来,机关民警夜巡期间共接受群众求助400余件次,救助落水群众5名,调解群众纠纷30余起,先期处理报警16次。
随着规范化的社区社会管理服务站覆盖到大多数社区,该局因地制宜创新出“小网格治理、精细化服务”的模式。各社区以100户至200户为一个网格,每个网格区域内成立一个党小组,助理员、治安巡查员、宣传员、矛盾调解员由积极分子担任,他们实时采集网格内居民家庭情况,收集大量社会信息,网格治理成为化解矛盾纠纷的 “安全阀”和“减震器”,建立了“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责任分解”的管理新模式。
该局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主动协调驻区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在城管员、保洁员、送奶员中布建治安流动哨,积极组织群众推行 “十户联保”制度,发展社区“红袖标”义务巡防员2856人,开展群众性的巡逻防范、邻里守望、看门护院等自我管理、自我防范活动。
2012年以来,治安志愿者收集上报治安信息300余条,扭送违法犯罪嫌疑人14名,提供破案线索168条,消除各类安全隐患32个,辖区可防性案件同比下降了14%。
百姓办事“零障碍”
创新群众工作,警民关系零距离
2012年下半年,泉山分局开展了“向群众拜师”活动。从机关到基层,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警,泉山分局700多名民警拜1300多名群众为老师。老师中既有党政机关领导、街道社区干部,也有法律工作者、退休老职工,甚至是街角修车师傅。通过拜师活动,民警学到了做群众工作的经验,老师们了解了警察的工作生活,实现了民警、老师、社会管理共赢的局面。
心中有群众,服务才主动。2012年以来,分局积极推进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在为民服务中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入手,出台了《便民利民十项服务措施》系列规范性文件,在窗口单位推出了“一把椅子、一套茶具、一副眼镜、一张报纸、一声问候”的“五个一”工程,受到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在基层民警走家串户与群众 “面对面、心连心、零距离、无障碍”交流互动的同时,泉山分局努力把社区警务室建成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实现和群众“有来有往”。该局依托警务室建立健全了77个人民调解室,人民调解员队伍达400余人。2012年以来,该局召开各种形式的警民恳谈会40多次,收集群众意见建议500多条。
“移动外勤”显神通
科技强警,基层警务信息化
在信息化建设中,泉山分局专门成立网上巡防研判组和“网上巡逻中队”,自主研发了“泉山巡逻指挥系统”,依托市级情报应用综合平台,实行网上监控与路面巡防相结合,有效压降了发案率,提高了破案率。
王陵派出所按照 “信息工作基础化、基础工作信息化”的要求,开发应用了移动外勤系统。该系统涵盖了警务命令群发、警务地理信息标注、日常工作记录等11项功能,结合新型警务通配套使用,可以随时随地上报和处理业务数据,基本实现了信息采集实时化、日常办公无纸化、勤务指挥扁平化,推动了基层警务工作信息化发展水平。随着“移动外勤”系统的推广使用,社区民警仅携带一部警务通就可将绝大部分社区工作“装”在身上,信息化正逐渐成为泉山公安社会管理创新的有力 “推进器”。
为密切警民关系,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泉山分局在开通“平安泉山”官方微博的同时,积极建立网上警务工作站,创建警务QQ群、微信群,开通飞信业务和网上论坛等现代信息警务,向群众及时介绍警务动态、通报多发案件、发布预警提示、开展法制宣传、收集社区民意等,提供在线服务,沟通交流实现了“面对面”与“键对键”的无缝衔接。截至目前,分局通过各种网上互动交流平台,共发布法律宣传428条、预警提示5100余条,获得有效警情1800余条,侦破各类案件26起,接受群众建议1400余条,解答群众疑难问题2200余个。(陆巍)
·江苏检察长会议要求规范文明执法
·江苏警方破获公安部督办网站传销案
·江苏启动城乡大病保险试点 缓解因病致贫
·江苏选举徐安为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江苏召开全省监狱工作会议
·江苏宜兴法院:筑三条通道 解讨薪难题
·江苏宜兴法院:筑三条通道 解讨薪难题
·江苏南通通州:人大常委会肯定“检调对接”
·江苏无锡拦截境外呼入诈骗电话百万余个
·许前飞当选江苏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江苏法院厉行节俭与反腐倡廉并行
·江苏南京督办195栋高层楼火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