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涛(左)抓获犯罪嫌疑人场景。 资料图片
6年了,业务熟悉,技术娴熟,但一点也没感觉到轻松。
近日,当记者第一眼看到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刑侦支队网络案件侦查队队长汪海涛时,他正忙得不亦乐乎:“网络犯罪爆炸式增多,中关村聚集有两千多家网络公司,全国70%以上的网络资源都在这里,压力大呀!”
6年前,汪海涛投身网络犯罪案件侦查。从此,或者“混迹”在网络世界里,或者游弋在网络公司、电信、银行工作人员中,与网络违法行为展开“明枪暗斗”,直至今日,从未停歇。
网络,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破案?
2012年6月27日,海淀警方接到某公司报案时称,在其运营的网络游戏中,有数千个用户的账号及密码被盗,账号中游戏币及装备也被洗劫一空,致使公司蒙受巨大损失。不到3个月,46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
“无论在哪里作案,都会有犯罪痕迹。”汪海涛说,90%以上的犯罪活动均因经济利益,只要有利益,就势必会转化为现实货币。因此,虚拟痕迹和货币转换是掌握网络犯罪线索的重要手段。
网上找线索,堪称“游击战”,费尽一番周折。可是,不抓到犯罪嫌疑人,侦查就不能停止。
汪海涛介绍,他们接群众报案虽然都是在海淀区,但发案地却都是在外省市。为了破案,队员不得不经常奔赴各地“打游击”。
“猜猜我是谁”是最让人头疼的电话骗局,汪海涛向记者讲述了发生在2007年的一起典型案件。
2007年10月15日,北京市民叶先生接到一陌生电话,对方以“猜猜我是谁”为开场白。当叶先生迟疑地说出一个朋友名字后,对方立即表示“猜对了”。次日,叶先生电话再次响起,对方说自己发生了意外,急需一笔钱救急。谁想,叶先生汇款后,对方没了音讯。
根据线索,嫌疑人被锁定在广东茂名、深圳。“身在异地,队员们只能通过电话汇报案件进展,同时接受领导指示。但大多数时候,侦查方向都是由队员独立思考摸索出来的。”汪海涛说,其间,还与当地公安机关、电信部门、网络公司、银行沟通,从中提取助案信息。最终,犯罪嫌疑人悉数落网。
“电信诈骗,伤天害理,也许被骗的是农民工一年的辛苦钱,是退休老人一生的积蓄。”汪海涛眉头紧锁,“试想果真如此,那他们可怎么活?如果被骗的是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办?”
“虽然忙,但我知道在为谁而忙。”汪海涛说他特别喜欢网络侦查这个职业,网上追捕的快感、披星戴月的充实、破案后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