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基层基础

倾听喜忧情怀中的你我

2013-01-29 10:44:24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日报 

    北京“三高”一族小夫妻

    “忙时连着数月零点下班”

    眼前这对小夫妻是高学历、高收入、高压力的“三高”一族。从县城来到北京的他们并不是什么“二代”,但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了三五年就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丈夫小胡在证券公司工作,妻子小肖则供职于银行,选的都是喜欢的工作。工作3年后买了属于自己的一套小房子。

    “190万元的房子,贷了90万,每月还款6000多。剩余部分,我们俩掏光了积蓄,大部分还是靠父母支援。”小胡坦诚地说。

    收入虽然不错,但工作时间长和压力之大超出同龄人想象。一般来讲,小肖每天晚上10点才能回家。小胡则更忙,“最忙时,连续几个月每天都夜里12点下班,有时凌晨3点下班,然后早上9点继续上班。”

    白天的工作更是不给这对小夫妻任何喘息的空隙。小胡梳理了一天的工作,“每天8点45到单位,用15分钟做一天的规划,通常要打30余个电话跟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联系,打这个电话的同时,也在准备下一个电话,晚上还常通宵打印材料。”小肖的工作状态也差不多。

    但他们都非常认同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小肖说,“每做成一个艰难的项目,我都挺有成就感。”“感觉一直在成长,压力很大、付出很多、成长很快。”小胡现已能将业务做得得心应手。

    在他们看来,金融行业的上升通道还是比较通畅的。“只要具备了一定水平,达到公司预期,一般都能发展得很好。”小胡表示。

    快节奏锻造了他们高效高质的状态和日渐提升的能力;缺憾在于“留给我们回味的时间特别少”。小胡举例说,“对项目当中的收获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够好,这个融资产品的特点是什么,等等,来不及好好问问自己就又要投入另一天的‘战斗’。”

    伴随着经验的增长,他们也意识到“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我会思考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坚定地为心中的目标而努力,‘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耕耘,必有收获’,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小胡说。

    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暂时忽略了享受生活。尤其是过去的2012年,这对小夫妻忙得像陀螺一般,工作之外,忙着看房、买房、贷款、装修。小胡还开始充电读博士,每个周末都要上课,并且准备了保荐代表人的考试。

    “刚开始时间安排不好,比如没时间健身,但其实还是能挤出来的。”现在,为了锻炼身体和放松心情,小胡经常一边在家原地跑步,一边听音频版的《上下五千年》,惹得小肖常常笑话他。

    没时间逛街,俩人外表看起来非常朴实。没有任何修饰的面庞戴着眼镜,小胡甚至还背着双肩包,加上说话实在、做事务实,常被小肖笑称像个“老村长”。小胡解释说,“正处打拼阶段,加上过去的生活方式也决定了现时的朴素态度。”

    对于2013年的期盼,小胡和小肖像普通人一样,也希望行业能够更景气些,工资能够更多些,可以兼顾好工作和生活,“比如说,有了孩子之后,我一定要留出时间照顾孩子。争取以后用8个小时做完现在13个小时才能完成的工作,然后淡定地享受生活。”小肖笑着说。

    (记者 魏 薇)

    重庆退休老人陈录林夫妇

    “比上班时还要更忙碌”

    清晨8点,山城的雾刚刚散去,重庆市民陈录林便和老伴李昌晶一道,来到风临洲小区一处广场上锻炼。

    陈录林已届七旬,但身子骨硬朗,染过黑发后更显精神,“以前觉得退休了,就会清闲下来,事实恰恰相反,我们老年人比上班时还要忙哩。”退休前,老两口都是重庆轻工业学校的教职工;退休后,他们成了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家里照顾晚辈的“主力军”。

    9点过后,老伙伴们结束了清晨锻炼,互致告别后,老两口将记者引进家里。年关将至,阳台上挂满了李昌晶亲手制作的香肠腊肉。“我们是和女儿、女婿,还有外孙、外孙女,一家6口一起住,日子过得挺安逸。”就着一杯铁观音,老两口与记者摆起龙门阵,畅谈退休后的天伦之乐。

    交谈中得知,老两口的女儿、女婿平时工作忙,难得照顾孩子,他们便乐得捡起这份差事。陈录林负责买菜,接送孩子上下学,并辅导功课;李昌晶负责一日三餐,洗衣清洁。除此之外,一早一晚,老两口都分头参加各自喜欢的活动。

    退休前,陈录林就爱摆弄中阮、琵琶等乐器,退休后更是爱不释手。他和几个老年人组织了乐队,一周到公园练两次。老兄弟们不求演奏技艺有多高,只为着那份沉浸于抑扬顿挫间的怡然。

    小区里几千名老人,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从陌生走到相熟,彼此温暖,相互支撑。“哪位缺席了活动,其他人会自发去家里探望;哪位过生日,大家会一起庆祝;甚至有次活动没带一位老人,她还怄气哭了。”

    然而,像陈录林一样,许多老年人又无法接受周遭全是同类的情况。一次,他去某养老院参观,“除了少数护工,全是老年人。虽说硬件设施也不差,但让我感觉又老了几岁,有些压抑,好像生活在那里,会加速衰老似的,还是和年轻人一起生活更有活力。”

    据李昌晶介绍,风临洲也曾尝试办过社区托老所,接纳一些儿女不在身边、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但最终没能办起来。原因有二:一是有条件的人家会尽量请家政人员到家里看护;二是老年人自身不愿意脱离家庭生活。这让李昌晶觉得,社会养老还是要结合老人实际情况,更有针对性地开展。

    尽管老两口退休工资每月加起来有七八千元,但他们并未给自己花去多少,“老年人买东西,最重要的是实用、实惠。”陈录林掏出自己的老年人手机,“字体大,声音大,坐在公交车也能听见来电,这就叫实用。”去年,老爷子去附近逛老年产业博览会,一眼相中它,价格也公道,才190元。

    “我们给自己买衣服、鞋子,最高不会超过200元,很难理解年轻人为买名牌浪费钱。”陈录林笑着说。

    但老两口在一件事上却舍得掏腰包,那就是旅游。去年“十一”,老两口和家族里20多个人一起自驾游,到云南大理、丽江、泸沽湖转了10多天。

    “不缺吃穿,身体健康,耍事多,晚辈也不用操心,这就够了。”陈录林总结道,此时,杯中的茶已沏了几道,颜色浅了下去,却仍飘出阵阵余香……

    (记者 刘志强)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检察日报:中国梦 法治魂
·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
·张意轩:中国梦的代言
·严冰:中国梦的见证
·用“关键一招”实现“中国梦”
·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用“中国梦”凝聚强大精神能量
·“中国梦”述评:中国梦的颜色
·人民法院报:政法工作开新局 法治助推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