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仅仅面子问题
2012年11月4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西城区一家饭店就餐时发现,不少客人走后,餐桌上还剩下许多没动过的鱼、肉和蔬菜等食物。
“公款请客浪费比较严重,有的为了场面,点了很多菜,一般能吃一半就不错了。”这家餐厅的一位服务员对本刊记者说,“多数客人碍于面子,也极少打包带走。这些饭菜只有倒掉,怪可惜的。”
次日中午,本刊记者到北京大兴区一家餐馆就餐,尽管墙壁上“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提示牌赫然醒目,但整整一个午餐时段,将剩菜打包带走的人很少,不少菜整盘剩在桌上。
“我们这里就餐的客人,大约有三分之一会出现剩菜较多而又不愿打包的现象,特别是商务宴请或婚宴。如果安排好的一桌人有几人缺席,一桌菜就会剩下很多,只能倒掉。”这家餐厅的王经理对本刊记者说。
随后,王经理带本刊记者去了后厨,指着几个一米多高的泔水桶说:“每天的剩饭剩菜都可以装满两三桶。如果赶上婚宴时,这些桶就根本不够用。”
“浪费粮食和国人观念有关。”陈明生分析认为,在传统中,宁“剩”勿“缺”成了不少中国人请客吃饭时根深蒂固的观念,普遍认为一顿饭下来,只有桌上菜有剩余,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大气和热情。
“粮食浪费现象严重,除了观念和面子问题,还与用餐习惯有关。”北京一位长期在企业做接待工作的负责人举例说,“饭后也觉得剩菜丢了可惜,但因为不是分餐制,想打包又感觉不卫生,就打消打包念头。”
2012年7月,本刊记者在甘肃省庆阳市就相关情况进行调研时,经常有应酬的市民朱先生坦承,“请客人吃饭时,总觉得少点菜会怠慢对方。有时尽管明知菜点够了,但还是放不下面子,只有硬着头皮多点。”
“家庭里的粮食浪费,有不少是无意识造成的。”朱先生说,“比如大量购买食品放置在冰箱里。由于应酬多,很少在家吃饭,后来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冰箱里的东西已经过了保质期,只好丢掉。”
而从全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中国粮食还存在各种不同形式的“隐性浪费”。
2012年7月3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
而根据农业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