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在作法院工作报告
1月25日上午,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大会,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向大会作法院工作报告。报告说,五年来,全省法院系统坚持党的领导和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坚持司法为民,把工作置身于全省工作大局,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走进基层,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做到司法权属于人民、司法为了人民。”同时,“不断推进司法改革,在推进司法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试”,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张立勇作报告时,人大代表先后6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精彩语录】
服务大局是法院工作的首要责任。只有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法律的价值才能被彰显,法院的地位才能被认同。五年来,我们自觉把法院工作置于中原经济区建设总体布局中去谋划、去实施,切实转变领导方式,能动司法、务实司法,较好地完成了保障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任务。
服务经济建设
争取最高法院出台《支持河南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重大战略部署的意见》,三次举办“保障发展·护航中原”司法论坛,制定112条服务措施,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高度重视金融安全,125个法院设立金融审判庭,审结案件221693件,诉讼标的金额达295.9亿元。
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选派2568名法官担任企业联络员,走访企业35868家。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审结房屋拆迁、土地补偿等涉农案件15522件。
维护社会和谐
重拳打击杀人、绑架、涉黑涉恶等严重暴力犯罪,审结此类案件75624件,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44074人;坚决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审结此类案件93655件,判处犯罪分子151235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组织传销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审结此类案件6514件,判处犯罪分子10478人。
在全国首创行政争议协调委员会,化解行政争议51409件,增进群众与行政机关间的谅解与信任。
成立执行指挥中心,与公安、工商、国土、银行、税务、海关等部门构建联动机制,建立覆盖全省的信息网络查询系统,对规避执行者限制高消费、限制出入境。建立赖账户黑名单,通过媒体公开曝光4638人,有4241名被执行人慑于法律和舆论压力,履行了法律义务,有568名被执行人因恶意转移财产、抗拒执行被追究刑事责任。
【精彩语录】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让群众享受到满意的司法成果,法院工作才能赢得人民信任,才能获得强大动力。五年来,我们打开法院大门,破除司法神秘,根除高高在上衙门作风,走进基层,和群众坐到一条板凳上,解决了司法权属于人民、司法为了人民等一系列本质问题,努力做到法院是人民的法院,法官是人民的法官。
为进城务工人员撑腰打气
连续四年开展“拖欠进城务工人员工资案件集中办理”活动,共办理讨薪案件9513件,为农民工兄弟追回劳动报酬5.65亿元。2009年全省设立199个劳动者权益保护审判庭、合议庭,对讨薪案件优先审理。
建立协作机制。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会、仲裁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信息、集中协商、联合执法。
果断动用刑罚。去年,对使用民事、行政等多种手段仍不能解决的欠薪案件,借助“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入刑的契机,在公安、检察机关工作的基础上,对刘全得等9名恶意欠薪的企业主追究刑事责任,分别判处6个月至3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法官多走路群众少跑腿
秉承“让法官多走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工作理念深入乡村、社区、企业,就地化解了85万余件矛盾纠纷,让老百姓打官司省心、省力、省时、省钱。
连续四年开展“万名法官回访万名当事人”活动,回访当事人86121人次。实行院长定期接访、庭长天天接访,确保来访群众人人受到接待。
【精彩语录】
我们深刻认识到,改革创新是司法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改革不止步,创新不停顿,法院工作才能永立时代潮头、永葆生机活力。五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毫不畏惧地坚持探索,在推进司法公开、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不等不靠、先行先试,法院工作不断跨越新高度、不断开辟新境界。
关键词:阳光司法
为增加司法透明度、提高司法公信力,从2008年开始,全力推行裁判文书上网,现上网文书达39万余份,居全国法院第一。
实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直播案件
为解决困扰法院的案多人少、案结事不了两大难题,创新思路,从人民群众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力量,动员和组织36308名德高望重、熟悉社情民意、热心公益的基层老党员、老干部担任社会法官,不敲法槌、不伤和气、不收费用,根据法律法规、乡规民约、道德伦理,专门调处赡养扶养、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等民间纠纷。目前全省建立社会法庭2249个,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56842件,受到当事人的欢迎和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
关键词:人民陪审
选任7068名公民担任人民陪审员,参与审理案件210571件。建立人民陪审团成员库,目前在库总人数41390人。人民陪审团参审的案件,上诉率、改判率大幅下降,刑事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9%以上。
【精彩语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生命工程,对法官干警高压严管,对腐败分子严惩不贷,确保法官队伍忠诚可靠,确保法院事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廉政教育
省法院连续五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全省法院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开展纠正十种不正之风和“五除”专项教育活动,肃清骄横、冷漠、懈怠、私情、贪腐思想根源。
关键词:制度反腐
建立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将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42名一线法官调离审判执行岗位。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实行分权制约制度,将审判权与执行权、司法权与拍卖权彻底分离,切断利益链条。
建立廉政监察员制度,在审判、执行等业务部门设立2968名专兼职廉政监察员,加强对一线法官的日常监管。
关键词:严格追责
在全国率先实施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领导干部失职问责制度,第一次对主审法官、法院领导提出了“谁用权,谁就要负责一辈子”,“办错案,首先追究法院院长责任”,凡是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冤假错案的,不论调整到哪个岗位,不论在岗还是离职,主审法官都要终身负责;凡是疏于管理、疏于监督,导致错案的,都要对领导干部进行问责。
【精彩语录】
面对多种困难和考验,我们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关键时刻勇于面对,重要关头敢于担责。
依法重典治乱,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五年共审理有毒有害食品、假冒伪劣药品、重大安全事故案件30782件,判处犯罪分子33232人。针对新华四矿“9·8矿难”,首次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2名矿主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瘦肉精”事件发生后,我省法院对严重危害生命健康的食品安全犯罪依法用刑,判处2名主犯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和无期徒刑。
赵作海错案发现后,河南省法院立即启动再审程序,依法宣告赵作海无罪,及时进行国家赔偿,严厉问责相关人员;将赵作海被释放的5月9日定为“错案警示日”。
“天价过路费”案曝光后,省法院第一时间向省委、省人大、最高法院检讨责任,依据新的事实和证据,对时建锋、时军锋重新定罪量刑,及时修复了河南法院的形象。
加强审判执行工作
依法严惩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非法集资、网络电信诈骗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审理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发生的土地流转、房屋拆迁等矛盾纠纷,解决好涉及“三农”的各类案件,为我省实现“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司法环境。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审理好涉及企业破产兼并、借款担保、租赁转让案件,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保障民生
严厉打击食品、药品、交通和生产安全等领域的违法犯罪,对涉及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劳动保障等案件,优先立案,快速审理。推进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常态化,加大恶意欠薪打击惩处力度。深入开展“大下访、大排查、大调处”活动,三级法院院长直接联系当事人,对群众诉求认真倾听、认真记录、认真思考、认真答复,让每一位当事人在得到公正裁判的同时,感受到平等做人的尊严和体面。
捍卫司法公正提升公信力
今年将重点改进裁判文书晦涩难懂、说理不清的问题,确保农家大叔也能读得懂、看得明。开展超审限案件、“翻烧饼”案件和久拖不执案件专项清理,下力解决裁判不公、效率不高问题。全力推行阳光审判,实行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显示庭审记录,公开展示证据,公开展示适用法律条文。
预防腐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建立过问案件“全程留痕”、抵御说情备案登记制度,严格落实任职回避、司法巡查、错案责任终身追究和领导失职问责制度,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严肃查处徇私枉法、索贿受贿等腐败案件,坚决铲除人民群众痛恨的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转变会风文风作风,坚决治庸、治懒、治散、治奢、治腐。实行廉政风险防控,强化对立案、审判、执行等风险岗位、重点人员的监督。
□首席记者 吴倩 记者 郭跃华/文 宁晓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