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社论评论

法制日报:叫停捐助政府“二次渎职”

2013-01-27 14:55:55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法制日报 

    近日,“最冷寒冬”里广西山区学生穿凉鞋睡凉席的消息,引发各方关注。不少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岂料此前声称没物资来源的当地政府部门,却拒绝设立物资接收账户,并叫停爱心捐助,理由是不想戴上“灾区”帽子。(1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

    对贫乏者而言,寒冬时节,最难将息。凛冽寒风带给他们的,除了彻骨冰冷,还有生命被冻结的风险——他们无物御寒,社会话语又微弱,若外界不“打捞沉没的声音”,不输送温暖,等待他们的,是难熬的冬天,极端的还可能面临濒死处境。

    社会的爱心喷发,无疑是温情传递;只可惜,当地政府的“闭门谢绝”姿态,冷却了善心,更制造出人为的“寒冷气象”。拒设物资接收账户,要求记者停止“救助呼吁”,尽显对爱心资源的排斥。叫停捐助,是将孩子冷暖跟“社会救助”隔离,剥夺其境遇改善的机会,将其推向“可怜身上衣正单,又无人嘘寒问暖”的境地。

    如果说,社会捐助是股“正能量”,那叫停捐助之举,不异于泼了一盆冷水。涉事部门为何拒绝社会捐助,令人疑窦丛生:是想“自力更生”,还是没渠道接收爱心款项……可惜都不是,究其缘由,只是不想戴上“灾区”帽子,只是未来不丢面子。

    一顶“灾区”帽子的分量,竟重过孩子的冷暖悲欢,这让人心生悲凉。也许在某些官员看来,“灾区”的意象,总跟残破相关;被贴上“灾区”标签,是形象污点,有损颜面。可再怎么说,当它与“孩子境遇改善”挂起钩时,价值序列不该被颠倒——孩子的权益保障,远比政绩考量重要。

    实质上,“灾区”帽子是否掉面子,尚待商榷,得视灾祸的肇因等而定;但明明是灾区,却讳疾忌医,把“灾区”帽子当烫手山芋,那才是自毁公信,折损面子。五六岁的孩子,一年四季,只能穿简陋至极的凉鞋,说是“灾民”,又有何不妥?

    在孩子的艰涩境遇面前,政府的救济责无旁贷。就算真如当地政府辩解的,缺少物资来源,没能为孩子生计兜底,仍有责任缺失的成分。为此反思都来不及,就急于为社会捐助“设障”,何尝不是“二次渎职”?它加剧了孩子们的不幸,也将涉事部门置于“伦理亏空”的恶名下。

    从政府角色看,它不应隔断爱心的传递渠道。民众捐助的对象,是饱尝饥寒的孩子,相关部门只是善款周转的过渡方。政府无权为孩子定夺,“拒绝受助”的表态,实为越俎代庖。为了面子,不顾孩子权益的里子,只因政绩天平的失衡。与此遥相呼应的,还有地方热衷争夺“贫困县”头衔。尽管一个是避讳,一个是争逐,指向的却都是功利与苟且,价值选择也被现实利益主宰。

    弃置救济责任,还给爱心输送添堵,截断慈善转接的路径,是民生让路于政绩的体现,也是价值权衡的错位——要知道,孩子体面过活,才是政府最大的面子。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法制日报:打“苍蝇”,向百姓传递反腐信心
·法制日报:实名制后不应以倒票论代购
·[视频]法制日报:合肥中院结案率大幅提升
·法制日报:落实政法工作会议精神要求真务实
·法制日报:缉枪治爆是对人民负责
·法制日报: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坚守精神高地

·法制日报:提升拒腐防变能力坚守精神高地
·法制日报:八项规定好经要念好
·法制日报:法律职业共同体要“和而不同”
·法制日报评论:向科技信息化要警力
·法制日报:治理灰霾,政府与民众手拉手
·法制日报:着力提升能力引导舆论赢得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