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法学理论

浅淡中国特色法院文化之构建

2013-01-25 09:16:10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法院报 

    法治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之使命

    法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院文化是细化了的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建设在法院的具体体现。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在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是人民法院的重要职责。

    司法公信力建设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信者,行之基也”。司法公信本身就是法治文化的积淀和表现,司法公信力的高低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法治程度,司法公信力与法院文化建设也是一个相辅相成、融合统一的整体,法院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司法公信力,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有助于扩大法院文化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认同感。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升司法公信力被确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司法公信力建设不再是人民法院自身建设问题,而是上升到了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层面,所以人民法院要抓住机遇,按照王胜俊院长提出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八个必须”,大胆开拓,勇于创新。今年,浙江宁波法院将把提升司法公信力作为主要抓手,在内部积极推进司法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完善审判权、执行权运行机制,加强对自身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从制度上确保司法公正的实现;在外部积极推进司法公开和民主司法建设,增进社会各界对司法的认知,最大限度地消除其对审判过程和裁判结果可能存在的合理怀疑,努力以司法公信力的逐步提升来实现法院工作的科学发展。

    培育法律信仰是法治文化建设的核心。费孝通认为,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人的因素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关键。法官既是法治社会的建设者,又是捍卫者,其对法律的信仰对法治社会推进尤为重要,要通过任前谈话、任职宣誓、法官论坛等形式,注重法官法律信仰的培育;通过规范司法礼仪,保障司法廉洁,用制度约束干警的言行举止,注重法官职业行为的养成;通过教育培训、岗位练兵、业务竞赛等形式,注重法官司法技能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从优待警的各项措施,注重法官职业尊荣感的提升,努力打造一支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的高素质法官队伍。此外,人民法院还要充分发挥“每一起案件、每一个庭审、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生动的法制教育素材”的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以案说法,组织典型案例报道、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充分发挥司法的教育、评价、指引和示范等作用,不断提升社会公众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精神。

    地域文化是法院文化建设之特性

    王胜俊院长指出,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各地法院所处地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法院文化自然会有所差异。所以,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必须兼顾共性与个性,把地域文化作为文化建设之特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为法院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内涵。以宁波为例,“海定则波宁”,宁波以江南水乡文化、港口文化、大陆文化和海洋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了“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为特色法院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土壤。在此基础上,宁波法院通过广泛征集和提炼,确定了“持中守正、讼息波宁”的“宁波法官精神”,“持中”是法官的职业理念,“守正”是法官的职业基石,“讼息”是法官的职业目标,“波宁”则是宁波法官精神之社会效果的最终体现。“宁波法官精神”的征集确定、宣传践行活动虽然只是宁波法院结合地方特色开展的一项文化活动,但对于彰显宁波法院的地方文化底蕴,提升宁波法官群体的形象和品位,推动两级法院各项工作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地域文化建设作为当地党委、政府推进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人民法院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既要充分发挥法院的职能作用,依法妥善审理涉文化领域的各类案件,支持当地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为本地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更要主动融入地方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充分发挥法院文化设施的辐射作用,扩大法院文化在法院外部的影响力,增进社会各界对法院文化建设的了解、理解、认同和支持。我们要牢牢抓住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党委对法院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将法院文化建设纳入当地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实现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新一轮大发展。

    (作者 李泽明 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