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广东

广东东莞: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和谐崛起”

2013-01-24 16:30: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南方日报 

    1月18日闭幕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为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带动经济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取得新的重要进展。

    在全会闭幕前的1月15日,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第二批孵化社会组织名单开始公示。这个在去年刚刚升格为全省社会创新试点的项目,成为东莞创新社会管理,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构建“好政府”“大社会”格局的生动缩影。

    在1月初召开的东莞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建华表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建设“全省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为目标,推动各项工作。在东莞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宝成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推进省市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

    撰文 段思午 摄影 苏仕日

    事实上,去年以来,东莞拉开了创新社会管理的崭新实践:与省社工委共同签署《共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协议书》,成为目前全省唯一与省社工委全面共建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的城市;制定《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实施意见》等七个配套文件,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社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成立东莞社会建设研究院;加强与省相关部门合作,深入实施全省第二批和第三批共7个社会创新观察项目;确定49个项目作为市级社会管理创新观察项目……东莞初步呈现省、市、镇街三级联动,多类项目齐头并进的社会建设喜人局面。

    一年来,东莞在创新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2012年珠三角竞争力年度报告中,东莞位居“社会治理”排名第一位。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省级创新试点

    东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近年来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随着社会组织登记注册“松绑”,东莞社会组织发展迎来新局面,2012年全市新登记社会组织252家。截至去年12月31日,全市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2208家,总数名列全省地级市前列。

    去年4月,省委、省政府要求“在省和地级以上市实施社会组织扶持发展专项计划,建立孵化基地”。6月,东莞提出“采取政府引导,民间力量兴办,专业团队管理,政府公众监督,社会民众受益的模式,建设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

    孵化基地具备公益理念普及、孵化培育、能力建设、社会组织评估、信息交流、社会工作人才实践、成果展示、公益资源共享、政策咨询、集中监督等十大功能。基地力求针对不同的群体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打造一批类型不同、范围广泛的社会组织,形成有东莞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道路,构建东莞社会管理的支撑体系,推动全市社会管理的创新和发展,争取使东莞率先发展成为社会组织发展先行地、全省社会组织发展示范基地。

    去年上半年,孵化基地面向社会组织开展了注册咨询、活动策划、能力建设、筹资指导等各项服务,并积极牵线搭桥,帮助社会组织参与公益创投。入驻的10家社会组织已全部接受了登记辅导服务并正式注册成立,有3家服务项目入选东莞市第一届公益创投实施项目。截至去年底,各进驻孵化基地的社会组织开展公益活动600余次,服务群众40万多人次。全年举办了8期培训,内容涵盖社会组织发展趋势、社会组织负责人能力培养、财务管理和免税政策、网络知识、机构运营与管理、政策与法规等主题,来自1000多家社会组织的专职工作人员逾1600人次参加培训。

    去年底,东莞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成为全省第一批社会创新试点项目。这是东莞率先放开社会组织登记门槛后,社会组织培育发展里程中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东莞不断完善孵化基地各项建设,逐步实现运作模式标准化、各项制度系统化、扶持资金常态化、评估促建规范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使基地成为满足不同社会群体需求,集孵化培育、资源整合、交流合作、经验推广于一体的社会组织综合服务平台。

    先行先试“一业多会”等登记改革

    在社会组织发展上,东莞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改革,一大亮点是探索社会组织“松绑”政策,进一步扩大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范围,主动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进行改革。

    去年底出台的《东莞市社会组织登记注册行政审批改革方案》取消了83项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前置审批,提出建立健全“登记管理机关统一直接登记、部门各司其职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社会组织数量稳步增长、监管逐步规范,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努力实现“民间化、自治化、法人治理规范化”的社会组织发展目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六个东莞”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松绑”效应快速显现。以在莞异地商会为例,截止今年1月22日,全市登记成立异地商会27家,已获得名称核准的异地商会12家。

    此外,东莞还探索建立现代行业协会管理制度,目前,主管部门出台了行业协会商会十项现代管理制度。在全市家具、电子等10多个行业先行先试“一业多会”,涌现出名家具俱乐部、律师协会等多个行业自律好、服务能力强、社会影响大的行业协会,较好地发挥了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的作用。

    去年12月,东莞还出台了关于扶持社会组织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去年,东莞专门从福彩公益金中安排1000万元用于开展东莞市第一届公益创投活动,为初创期和中小型社会组织提供“种子资金”以及发展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项目开发等综合技术支持。这一模式能促进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和模式创新,帮助其发展成为可复制的、高效率的组织机构,有效满足社会公共服务需求。

    这次公益创投活动共征集社会组织和个人公益项目227个,28个入选实施,福彩公益金配套资金8430426元,获得企业、个人的社会捐助1392500元。项目执行机构共16家,初创期和中小型社会组织占87.5%,服务惠及青少年、妇女、儿童、老人、残障人士、外来务工人员等广泛群体。

    夯实基层组织 提升治理能力

    东莞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基层这个社会建设的重心和基础,着力强化基层建设,有效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

    今年初东莞出台《东莞市村(社区)各组织职责分工目录》,明确了村社区党组织、村居委会村、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的职责。村(社区)将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居)民自治制度,支持村(居)委会依法组织群众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探索异地务工人员参与社区自治的方式方法,把基层社区打造成社会自治的基础平台,以及多方参与、和谐共享的生活共同体。东莞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东莞把党建工作向“两新”组织、基层社区延伸,加快推进“党建带群建”,党群共建一体化,以党建工作创新推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东莞还成立了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指导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异地商会资源,率先在全省开展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试点工作,先后指导东莞市湖南娄底商会等5家商会在内部设立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组织,使之成为党委政府服务管理异地务工人员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此外,东莞还推进政治参与公平化,从异地务工人员中公开招考公务员和公选聘任团市委专职副书记、市总工会、市妇联专职副主席,实施“圆梦计划”,拓宽异地务工人员上升通道。同时,保障异地务工人员民主政治权利,目前全市有1名新莞人当选省人大代表,1名新莞人当选省党代表,17名新莞人当选市党代表,5名新莞人当选市政协委员。

    未来东莞将继续加大社会建设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让全体市民最大限度地共享转型升级成果,实现人均收入更丰、就业机会更多、生活品质更优、社会保障更好、文明程度更高、幸福感更强,努力成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的引领区,实现和谐崛起。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广东东莞边检站开展义工宣传活动
·广东东莞:辖区刑案发案率降42%
·广东东莞:青年社会组织推动共青团“转型”
·广东东莞:低保医疗救助限额 提至8万元
·广东东莞:孵化司法公开新路径
·广东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广东东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广东东莞常平镇32个村成立消防安全办公室
·广东东莞推行劳动关系风险预警系统
·广东东莞新民边防举办出租屋管理培训班
·广东东莞公安举行大演练
·广东东莞举报问题食品最高奖励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