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热心爱心 温暖各族同胞
南宁市在多个社区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和“民族之家”,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法律服务
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正在看民族宣传板报。
1月18日上午,记者来到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的“民族之家”,看到一面上书“新疆维吾尔族和广西各族同胞民族团结一家亲”的锦旗。这是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县来南宁经商的几名维吾尔族同胞2011年2月23日赠送给这个“民族之家”的,以表达他们感激之情。
此前几天,记者在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了解到,来南宁务工的瑶族同胞张女士得知老家的林地被毁后,向该中心寻求帮助。该中心为她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她维护合法权益。
在南宁,像这样的事例还有许多。
目前,南宁市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和“民族之家”20多家,为来自全国各省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提供便民、优质、无偿服务,让他们在南宁体会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各民族同胞亲如一家。
为少数民族群众送法成常态
南宁市良庆区银海社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来自新疆、云南等省区的维吾尔族、回族等18个少数民族的2.3万多人在此就业,占社区总人口的81%。
虽然各民族语言、风俗习惯不同,但银海社区在破解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方面的难题中走出了新路。而法律援助、送法到少数民族同胞手中就是该社区开展的六大服务之一。
银海社区党支部书记李远萍介绍,社区工作人员随身携带宣传资料袋及便民服务卡,走到哪里就宣传到哪里,将宣传资料袋和便民联系卡送到少数民族同胞手中。资料袋内有涉及《民族区域自治法》《劳动合同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资料和办事指南等。便民服务卡上留有社区工作人员的电话号码,便于社区居民有需求时联系工作人员。
一位维吾尔族同胞称赞社区工作人员的热情服务让他们感到家的温馨。
银海社区还建立了“亲亲一家”Q群,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目前,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在11个社区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站。一批批法律专家、律师、志愿者走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较多的永宁社区、翠堤湾等居民区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服务,受到少数民族群众的好评。
“送法进社区,送法到少数民族群众手中,已经成为服务站工作的一种常态。”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小雷说。
“民族之家”倾情调处矛盾纠纷
目前,南宁市在银海社区、中华中路社区等社区及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建立了多个“民族之家”。
连日来,记者走进中华中路社区、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的“民族之家”,听到不少温馨的故事。
2012年3月30日,一位撒拉族穆斯林在明秀东路经营的拉面馆租赁时间到期后,业主以种种理由不想再延租。这位撒拉族穆斯林找到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反映情况。协会及时派人前往调解,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撒拉族穆斯林同胞十分满意,称赞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是真正的“民族之家”。
2011年冬的一天中午,银海社区书记李远萍接到维吾尔族同胞阿布都木库尔·艾则孜的电话,称因烧烤摊的摆放位置与一本地人发生纷争。李远萍及时赶到现场,给他们释法说理。最终,双方握手言和。从此,阿布都木库尔·艾则孜与那名摊主和睦相处,成为好朋友。
几年来,“民族之家”的工作人员用真心、热心、爱心,帮助许多外来的少数民族同胞解决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如夫妇离婚后孩子抚养问题、邻里间阳台滴水引起的纠纷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各民族同胞和睦相处一家亲
毗邻火车站的中华中路社区是许多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抵邕后的首选之地。社区总人口3800多人,少数民族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的29.6%,有维吾尔族、回族、水族等14个少数民族。这个社区也建立了“民族之家”。
“我们的电话都已对外公布,少数民族群众有需求的,我们能帮就帮,为他们解决难题。”中华中路社区居委会主任崔志艳说。
中华中路社区连续多年组织古尔邦节活动,邀请穆斯林群众一起庆祝。来自新疆的卖吐说,在南宁过古尔邦节和在老家过的一个样。
今年1月16日,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在清真寺举行座谈会,在南宁的穆斯林同胞相聚在一起,其乐融融,亲如一家。南宁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翁乾麟说,建好“民族之家”,让更多来南宁的穆斯林享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据了解,目前,南宁市流动人口总量突破130万,其中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超过50万人,包含瑶、回、维吾尔等41个民族。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互帮互助,为南宁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2010年10月,南宁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成立。这是全国首家市级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中心。南宁市构建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平台,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南宁模式”。
南宁市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南宁找到家的感觉,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有发展。
记者 吴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