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综治版> 公共安全

不明晰企业和监管部门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难见成效

2013-01-24 13:40:37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不明晰企业和监管部门责任 食品安全监管难见成效

 ——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周志忍

    周志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

    据人民网报道,第十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前不久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今年1~9月,在全国工业增速下滑的情况下,食品工业仍取得21.6%的增长,实现工业总产值6.44万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

    但高速增长背后,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担忧。此次食品安全年会上,频曝质量问题的乳制品企业被要求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质量安全情况。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周志忍,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要求乳企定期上报质量安全情况,无法遏制不合格产品上市。不明晰企业和监管部门责任,食品安全监管将难见成效。

    抽检结果和处理方式不透明让抽检失去应有的威慑力

    中国青年报:对于企业被要求定期向监管部门报告质量安全情况,您怎么看?

    周志忍:酒鬼酒被爆塑化剂超标后,中国酒业协会的声明显示,他们早在去年就知道白酒中“基本上都含有塑化剂成分”,但没有向社会公开,也没有向质监部门报告。原因在于,企业的目的是盈利,怎么会主动上报问题呢?上报就意味着有问题的那批产品要全部下架和销毁,带来巨大的经济和信誉损失。

    拿酒企来说,如果自检发现塑化剂超标,有“责任心”的企业最多也就是私下换掉有问题的零部件,以保证下一批产品合格。如果没有被曝光,并且产品无明显危害,他们既不会停掉设备,也不会销毁已生产出的酒。那批问题产品最终会瞒天过海地来到消费者面前。

    中国青年报:除了企业自检,食品企业还被要求向质检机构送检,这一检验方式是否有效?

    周志忍:产品送检可以帮助企业监测产品质量,避免企业为购买昂贵的检验设备消耗成本,这作为一种服务是好事。但对于强制性的政府监管而言,送检不是一个好方法,道理很简单,企业不会把产品“原汁原味”地送到质检部门,傻愣愣地往枪口上撞。相反,他们会挑选优质样品送检,上市产品却不一定能保持这一标准。国家进行食品质量检验是为了替百姓把关,以此为目的的检测就不应该用送检制,而需要有关部门到市场上自购商品,进行抽检。

    中国青年报:那抽检的效果怎么样?

    周志忍:与外国相比,我国的抽检比例并不小,但有关部门发现问题却不能严肃处理。我曾经亲历某地质监部门的抽检过程。在检出问题产品后,当地管理部门表示,对企业罚款可以,让已上市产品下架也可以,但就是不准放在媒体上曝光。因为曝光后,企业将面临全国上市产品下架的经济损失和严重信誉损失,甚至会倒闭,进而造成大批员工失业。

    抽检检出问题的可能是当地重点企业或支柱产业,监管部门会面临来自地方领导的很大压力,被要求“网开一面”,让企业私下整改。这样企业很可能不吸取教训提高产品质量,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找后台”上。抽检结果和处理方式不透明,让抽检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也不利于促使其他企业自律。

[责任编辑:闫天舒]
相关报道

·通过健全法律保障食品安全
·青少年儿童食品安全受关注
·沪实行食品安全奖励办法 举报食品安全问题最高奖20万
·西藏自治区食品安全工作会议要求转变作风 切实做好食品安全各项工作
·公安部等部门研究部署打击整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工作
·北京市召开2013年食品安全工作会议 李士祥出席

·北京市召开2013年食品安全工作会议 李士祥出席
·福建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初步建成
·广东佛山力争打造“田间到舌尖”食品安全链
·安徽:扎扎实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严查学校周边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