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公众版> 地方动态> 上海

上海奉贤法院创新司法服务

2013-01-23 11:38:16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上海政法综治网 

    坐落于上海之南的奉贤区,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种纠纷频发。为了应对、化解、处置好各种纠纷,奉贤区法院开拓创新,建立了一套极具特色的新机制。2012年,奉贤法院在案多人少、矛盾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共受理案件18960件,同比上升9.23%,审结案件18961件,同比上升9.23%,存案994件,同比下降0.10%。案件的收、结、存继续呈现“两升一降”良性循环态势。

    针对农地纠纷,法院联合区农委、区司法局建立起上海首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构建“调解、仲裁、诉讼”“一体化”调解网络,并携手“宅基老娘舅”,从源头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为方便东部百姓打官司,奉贤法院在奉城重建了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一流法庭,有效解决了东部百姓诉讼需要两头跑的难题。奉城法庭的法官们倾尽全力帮助群众化解难题,建立庭、所、村联动化解纠纷机制。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发展瓶颈,为其成立中小企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启“小江热线”,建立立、审、执“绿色通道”等多条服务保障措施,助中小企业“防压减震”。

    新农村建设的司法保障 农地纠纷“一体化”惠民网络

    日前,经奉贤区法院调解,南桥镇沈陆村的沈阿姨和大秦终于停止长达9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争,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沈阿姨合法享有他们3.79亩承包地中的四分之一份额及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所得收益。

    近年来,区法院把矛盾化解触角不断延伸到最基层,针对农村土地承包引发的经营权纠纷、土地流转纠纷、集体土地承包拆迁补偿纠纷等,联合区农委、区司法局建立起上海首家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中心,构建“调解、仲裁、诉讼”“一体化”调解网络,从源头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中心成立四年来,农地纠纷调解成功率达80%。

    2002年以后,农村税费改革开始,许多已经将土地流转、承包给他人的人们想要收回土地,从而使得涉土纠纷呈高发势头。2007年,区农委成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各镇、开发区也同步成立镇级土地纠纷委员会,仲裁员、调解员、村干部共同化解土地承包纠纷。但刚开始,因为对农村土地承包相关政策的陌生,农民对调解员不信任。

    2008年,区法院、区农委联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机制,法官进仲裁进乡村,将便民诉讼、巡回审判、指导调解、法律服务等送到田头,法官现场办案和讲解使得一线调解员对破解农村土地承包各类纠纷难题的调解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农民们也享受上了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据奉贤区法院民三庭的法官介绍,截至目前,通过该机制的运作,70%的纠纷在基层得以化解,20%的纠纷通过仲裁途径解决,仅有10%的纠纷最终进入诉讼程序。

    如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公正、公平”已经在农民中传开了。在青村镇,农户老钱的2.3亩土地租借给村委会,村委会竟私自把土地“卖”给了他人。听闻镇里有个情况类似的农户老张经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圆满解决,老钱便迫不及待地去“取经”。就在前几天,他同老张一样,和解获得了一笔补偿金。他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联合调处中心调处过的,我信得过。”

    携手“宅基老娘舅”化解矛盾

    “一条长凳、一杯茶,唠嗑之中解绳结”,“宅基老娘舅”化解纠纷颇有一手。为更加及时、稳妥地处理新城开发和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涉宅基地争议案件,切实保障涉宅基地纠纷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012年9月,民三庭携手乡镇“宅基老娘舅”共建涉宅基地纠纷联合调处新机制。携同“宅基老娘舅”组成“宅基法庭”,宅基法庭的法官以民三庭的审判人员为主,通过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对口处理。

    借助“宅基法庭”,法官和老娘舅成员定期和不定期地在各村民小组中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活动,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详细记载纠纷发生的基本情况,在矛盾纠纷初发阶段,洞悉当事人的真实想法,做好事前说服工作,从而及时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年内共开展排查活动6次,成功化解不稳定因素10余件。

    对已经显现的矛盾纠纷,根据管辖区域对口分配至相应宅基法庭进行庭前调解,利用“宅基老娘舅”的属地优势,及时介入,提高化解矛盾成功率。年内,共调解纠纷案件100余件,涉及近300人次。

    对于一些标的额不大、矛盾较小,诉前已经处理完毕的纠纷,“宅基法庭”委托“宅基老娘舅”就地跟进,力促息诉;对于判决结案的纠纷,“宅基法庭”的法官和老娘舅共同做好答疑释明服判工作;对于调解结案的纠纷,则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并劝导其在今后的相处中宽容、忍让,力促和睦社会关系的构建。年内,“宅基法庭”共上门劝导息诉8次,其中涉及判决案件9件,调解案件6件。

    为民众化解难题提供帮助 倾力化解群众难题

    奉城镇朱新村的徐某在幼年时父母即离异,小徐随母亲生活,之后母亲改嫁,而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因车祸身亡,生活窘困的小徐被送他人收养,受尽养母欺凌,无奈解除收养关系回到祖父母身边生活,随着年龄增长,转眼小徐就到了谈婚论娶的年龄,身世坎坷的小徐为自己的户口问题四处奔波却无处着落。此事也成了当地村委会、司法所干部们的心头所急。

    奉城派出法庭的法官知悉后,当即冒着酷暑与司法所干部一起来到村里做小徐和其祖父母工作,经过一番说理调解,其祖父母通情达理,主动放弃对小徐父亲遗留下来的一间平房的继承份额,由小徐一人继承,双方当场签订了调解协议,并申请法院予以确认。从小徐家回到法庭,法官又利用午休时间赶忙制作好调解书,想着小徐的家庭遗产继承问题能顺利解决,同时也能让小徐凭调解书于第二天即到派出所办理好户口迁移手续,解决困扰他多年的后顾之忧,这一天的奔波劳累让法官觉得甘心情愿。记得那天临走时,小徐的祖父母从家门口的菜地里摘了两个自己亲手种的菜瓜,硬是要让法官尝一尝,这是年过七旬的老人以百姓一颗最最淳朴的心感激着法官的倾力付出。

    “庭所联动”化解纠纷

    1997年5月,离婚后2年后的裴某,带着刚满5岁的小女儿,在远亲的介绍下,来到夏家,开始与同样是离婚了的夏某过起了同居生活。由于双方经济条件都比较差,夏某在年迈父母的帮助下,于当年7月出资5.5万元,订购了价值7万元左右的位于奉城镇邮电新村的集资房一套,裴某也积极响应,省吃俭用,于第二年帮助支付了1.5万元房款,“夫妻”仨虽然清贫,但能过起较为安定的家庭生活,夏某也把裴某的女儿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进行抚养。但由于性格不合,双方不能容忍彼此的缺点,2004年7月,在奉城镇白衣聚村委会的主持调解下达成协议,解除同居关系,所购集资房归夏某所有,由夏某给付裴某购房款1.5万元。之后,因夏某反悔,协议未履行,双方继续保持同居关系直至2012年8月,两人终因感情破裂而分手,此时,小女儿也已长大成人,就读于上海某大学。

    期间,双方为析产纠纷多次发生争执,村、镇有关部门多次组织调解均未能达成一致,裴某遂聘请律师向法院提起析产诉讼。奉城法庭受理此案后,经过庭审和庭外调查了解,该集资房的主要出资人系夏某父母,且购房协议上也只有夏某一人名字,考虑到双方同居时间较长,裴某在购房过程中也确实有部分出资,如果根据现在的房价,按照比例折算,裴也应当可以取得7、8万元的折价款。但如果这样机械的依法判决的话,从情理上夏接受不了,从经济条件上又明显超出夏的实际承受能力,况且,对于裴某的女儿,从幼儿园到上大学的10多年时间里,夏某也是尽了作为“爸爸”的抚养义务,化出了很大心血,因此于情、于理都不合,最后很有可能带来执行不能。

    为此,法官与镇司法所和村委会干部一起,从法、理、情的不同角度,进行认真分析,对双方当事人及其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沟通谈心,经过联手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协议,房屋归夏某所有,由夏某一次性给付裴某财产折价款3万元。案件得以成功化解。

    助中小企业发展防震减压 倾听呼声服务企业发展

    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有经营前景的中小企业主动介入,使濒临破产的企业重新焕发活力;对面临艰难困局、升级转型无望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企业清算调整上,引导企业向环保型、高科技型和新兴产业转化。近年来,区法院紧扣奉贤发展大局,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融资困难、风险防控能力薄弱等发展瓶颈,为其成立中小企业纠纷调解工作室,开启“小江热线”,建立立、审、执“绿色通道”等多条服务保障措施,助中小企业“防压减震”。截至目前,区法院已相继救“活”中小企业百余家。

    在奉贤,中小企业是全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居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去年,一家做打印纸的公司因产品不符合客户需求,导致其公司资金链中断,难以向材料供应商付款。而其材料供应商也急需这笔钱盘活自家企业,不得已将该公司告上法院,这家具有科技含量的企业眼看就要“焉”了。区法院迅速启动中小企业纠纷调解机制,在详细了解后,法官说服其材料供应商继续供应材料给该公司,让该公司能修改配方补上产品拿到货款。最后,材料供应商不仅拿到欠款,也使一度处于倒闭状态的公司重获新生,更保住了公司全体职工的“饭碗”。从官司缠身、濒临破产,到如今职工队伍壮大2倍多、发展势头迅猛,该公司负责人感叹自己的“起死回生”,他说:“面对企业生死存亡,法官‘放水养鱼’,给企业喘息复活的机会,这有利于实现企业、债权人、职工三方双赢,企业喜欢。”而这正是区法院设立中小企业纠纷调解工作室,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难题,帮助中小企业应对新形势的一个缩影。目前,区法院就从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大量纠纷和民间借贷案件明显下降。

    奉贤区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后,区法院再次优化现有审判资源,为中小企业捆绑推出诉调对接、劳动争议调处中心、工伤认定联席会议机制等一系列服务举措,及时化解企业内部各种纠纷,也为企业科学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投资环境。

[责任编辑:季上平]
相关报道

·上海查获今年以来最大非法烟花爆竹窝点
·上海:逾400万“四老”的养老金上调
·上海医改:以百姓需求做好资源布局"加减法"
·上海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警民直通车·上海”
·上海:规范管理民办随迁子女小学 提高教学水平
·上海:防止海关监管人员消极审核

·上海:防止海关监管人员消极审核
·上海评出2012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十佳示范案例”
·上海13岁少年擅自发动汽车 疯狂面包车连撞四车撞伤两人
·上海未成年人犯罪5年来减少48.9% 近90%顺利复学就业
·上海开展“啄木鸟一号”克隆出租车专项整治行动
·上海去年查办贪腐案件334件400人 同比人数上升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