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考察双街村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天津城郊接合部诞生许多新型居住区,大批中心城区居民或外埠来津人员纷纷选择在此落户定居,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成为邻居。这种新颖的居住模式改变了以往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相互割裂的二元生存状态,成为近郊城镇化建设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然而,来自天南海北、五湖四海的人员汇聚在一个社区居住,不同的地方语言,不同的民族风俗,不同的从业身份,不同的文化层次,相互融合、碰撞,怎样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作为一道新课题,考验着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
1
城镇化吸引外来人口
各地人员混居成常态
大批外来人口迁移新城镇给当地带来资金流、人才流、项目流,增加了社会活力。同时,外来人口增多,也给当地的计划生育、治安等社会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驾车由市区沿京津公路往北行驶十几公里,刚过引河桥,公路两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便映入眼帘。走进一看,街道整齐,商铺林立,车来人往,繁华如市。大型超市、品牌专卖店、麦当劳、上岛咖啡等一些大城市常见的招牌在此随处可见。
如果不是有人指点,外来者一定会以为这里是大城市的一部分区域,其实,这片城市化区域属于正经八百的涉农区县——北辰区农村,沙庄子村、双街村、柴楼村,沿京津公路一字排开。那些漂亮、威武的高楼大厦都属于这几个村营建的。
然而,十几年前,双街村一带还是一派穷乡僻壤的落后面貌,处处可见低矮的平房,尘土飞扬的街道。
是改革开放政策让这块城郊接合部地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就拿双街村来说,他们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通过出让闲置土地换取巨额补偿金,开发建成全区第一家村级工业园,积累起第一桶金。随后,紧紧抓住政府鼓励农村发展城镇化建设的机遇,实施旧村平房改造,投资建设多层住宅楼。
2001年,拥有627户村民的双街村建成15万平方米的双街新家园,一部分村民搬进了宽敞、新颖、舒适的楼房,彻底告别了落后的居住环境。之后又开发了双街新城、城际美景两个住宅项目。2009年该村又开发建成了15万平方米的双街新邨居住区。至此,所有旧村平房全部拆除,全村群众全部搬进楼房。如今,双街村与国耀集团联手打造的40万平方米“上河城”生态居住项目正在紧张建设中。
据双街村委会负责人介绍,该村近年来共吸引市中心城区、外埠、本区和本镇等外来人口2.8万人,使本村区域内居住人口总数超过3万人,成为全市最大的村级居住社区。
紧挨着双街村的沙庄子村和柴楼村紧抓城市化发展机遇,纷纷加大城镇化建设步伐,先后建起万源星城、柴楼新庄园等一批住宅小区。大批外来人口的涌入,商业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备,使这一带越来越呈现出城市化氛围。
其实,不只是双街一带如此,像西青区的中北镇、东丽区的华明镇、津南区的八里台镇等一大批城郊接合地的新城镇,都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演变成为颇具魅力的移民新区。据有关业内人士估计,近年来,城郊接合部一带新城镇至少有十几万外来人口迁入。
双街镇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批外来人口迁移新城镇给当地带来资金流、人才流、项目流,增加了社会活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外来人口增多,也给当地政府和村集体的计划生育、治安等社会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的确,当大批操着不同方言口音、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具有不同社会地位和文化层次的人聚在一个区域居住,成天低头不见抬头见的,极易造成矛盾,发生问题。和睦相处,和谐共生,成为农村建设新型城镇社区必须迫切思考的重要课题。
据了解,近年来,本市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四批49个示范镇试点主要集中在近郊,已累计开工4400万平方米,竣工23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1500亿元,有45万农民喜迁新居,实现了安居乐业有保障。2013年是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攻坚年,各区县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年内完成新开工农民安置住宅1000万平方米,竣工800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00亿元。届时,除了还迁农民由平房搬进楼房外,还有大量商品房供外来人口选购。
市农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随着农村城镇化的加快,大批新城镇的诞生,外来人口与当地村民混居情况将是一种常态化现象。各区县要把新城镇的社会化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城镇化建设顺利进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
左邻右舍情同手足楼上楼下助人为乐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谁家没有个急事儿难事儿需要帮忙呀,家门口的邻居是最容易提供帮助的人。然而,如果邻里不和,老死不相往来,到了火烧眉毛时恐怕也难求人出手。
城市中一些居住小区,由于物业或居委会缺乏有效的管理,经常出现丢东西、私家车损伤、狗屎乱拉、物品占道等现象,邻居之间也经常会因为一些生活琐事造成矛盾纠纷,以至大打出手,造成相互猜疑、忌恨,以邻为敌,人们整天生活在压抑中。
上述现象在双街社区中很少发生。这与居委会、村委会强化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发生在双街居民间的事大多是些让人心情愉快的高兴事。
冯奶奶今年71岁了,土生土长的双街村老人,一辈子都住在村里,亲眼目睹近十年来双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和充足的精神生活的双重幸福,让她觉得越活越年轻了。
冯奶奶现在是社区合唱队成员,每天都要和队员们聚在一起唱歌。队员中有不少人是市区或外省市来双街落户的居民,她们有文化,素质高,用冯奶奶的话说,“能和这些城里来的老姐妹们在一起活动,学知识,长见识,受益不浅,比起平房改造前村里人只能凑在一块闲聊天强多了。咱从不把这些外面搬来的居民当外人看,大家都互相交流,互相帮忙,多好呀。现在村里外来人口一天比一天多,人多气盛,兴旺热闹呀,比谁都不理谁强。我可是赶上好时候了,倍儿幸福哟!”
老人告诉记者,她家楼下邻居就是外地来的。有一次,家里水管不慎跑水,把楼下的墙面浸湿了。冯奶奶赶紧找到楼下邻居道歉,并表示要赔偿损失。没想到这户邻居并不介意,连说,“不用不用,都是邻居,您也不是有意的,把漏水的地方修好就行了。”
住在楼上的邻居是一对新结婚的外地小夫妻,喜欢网购,平时白天上班不在家,就请冯奶奶代收快递。每回冯奶奶都欣然答应。小夫妻很感激,经常买些玩具送给冯奶奶的小孙子。
居委会主任冯长珍说,“类似这种情况在社区居民中经常可见,邻里之间不分身份、阶层和穷富,彼此相互关照,已形成良好的风气。”
村民老刘住在新家园小区,楼上是市里搬来的,楼下是北京搬来的,对面是外地搬来的,都是好邻居。比如楼上住的是老两口,退休在家,养了只宠物狗,担心狗出来进去给楼下的老刘一家造成影响,经常隔三差五地给老刘家门前进行消毒。每天早晨外出遛狗,总是不声不响地帮老刘把昨天晚上放在门外的垃圾拿下楼扔到垃圾箱。老刘跟记者感慨地说,“城里人有文化就是素质高。”
63岁的郭继红算是个外来户,只不过他是来自北辰区的外来户。他原本住大张庄镇,在霍庄中学当老师,退休后才到双街的女儿家临时居住一段时间,没想到这一住就再也不想离开了。
“我喜欢下棋、唱歌,退休后就想尽情释放一下,双街村里有文化活动室,可以随便天天来玩。能跟一帮棋友、歌迷们在一起聚会,这让我很舒服。”郭老师话锋一转说,“双街这地方不仅经济条件好,而且风气正。村党委书记刘春海是十八大代表,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之路,把双街打造成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老百姓心齐气顺,住在这里,心情顺畅,面子有光。这不,我正打算把大张庄那套150平方米的房子卖掉,到双街这儿买房落户,当个真正的双街人。”
有两件事反映出双街社区居民热爱家园的共同心声:一是庞大的双街新家园、双街新邨至今没有一家装护栏的。二是各小区的物业收费率均在97%以上,有的高达100%,这是很少见的。作为拥有6000多户居民的大型城郊接合的居民区,双街家家户户住着安心、舒心。这大概是吸引许多外来人口迁居双街的原因吧。
3
居委会搭建交流平台
村委会营造宜居环境
双街村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健身基地、街心花园、村民学校、文化活动室等一批文化设施。不只允许村民来此活动,也向所有当地外来居民敞开大门。
冯长珍是北辰区双街镇双街新家园居委会主任,手下有10名工作人员。别以为双街居委会是个芝麻般不起眼的小部门,可它管辖范围居然有6446户,人口数量3万人之多。
本市农村偏远地区,一般普通镇的总人口也就3、4万人。双街居委会人口之多堪称全市最大的居委会。因此,有人戏称冯长珍是镇级居委会主任。虽说双街居委会管辖范围广,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大,但是它并不属街道办事处管理,而是归属双街村领导,实属编外的居委会。
要处理多个小区、数千户居民的大事小情,冯长珍和其他居委会工作人员总是感觉有干不完的事,时间也总是不够用。无论是关照孤寡老人、帮助残疾病人,还是调解家庭矛盾、解决邻里纠纷,只有群众有要求,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是及时有求必应。为了尽快熟悉不断有新搬进小区的外来人员的情况,她们经常利用晚上居民下班在家的机会上门走访、登记。
说起掌握的居民组成情况,冯长珍掏出本来,如数家珍:“新家园小区一区现有1116户,其中来自市区201户、703人,来自外省市260户、782人,来自北辰区162户、594人,来自本镇360户、1123人,来自本村160户……”可见其工作细致入微到家。
据她介绍,在外来人口中,来自市中心城区和外省市的占半数之多。他们选择落户双街,有的是因在当地企业工作,有的是为了退休养老,有的是因城市拆迁,有的是为照顾儿女上学等等。其中外省市的人口分别来自十几个省市,北到哈尔滨,南至海南岛。他们选择双街,看中的是这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好,交通便利,拥有城市和农村的双面优势。
为了让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外来居民与本村群众和睦相处,双街居委会千方百计创造双方交流沟通的机会,主要途径就是搭建文化活动平台。他们充分发挥外来人口中人才济济的优势,鼓励有文艺特长者挑大梁,带动居民群众活跃文化生活。
目前,长期坚持活动的有靓丽文艺健身队、鲍式太极拳武术队、揉力球队等,其中健身队员中一半是村民,一半是外来居民,大家像亲人一样,互帮互学。他们还先后举办了“魅力双街”大型文艺演出、双街杯传统武术大赛、幸福领秀才艺大赛、镜头中的美丽双街摄影展和居民书画展等多项文化活动,吸引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有效增进了村民与外来居民的邻里友情。
为构建和谐社区,双街村投资建成了老年活动中心、图书馆、健身基地、街心花园、村民学校、文化活动室等一批文化设施。不只允许村民来此活动,也向所有当地外来居民敞开大门。每天茶余饭后,操着不同口音的居民们在这里休闲健身,读书学习,陶冶情操,不亦乐乎。
村党委副书记刘春东说,“这么多外来居民聚在一起,让大家和睦相处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经常教育村民,不能仗着是本地人,就自高自大瞧不起外来居民,更不能称王称霸,形成帮派,欺负外来居民。大家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就是朋友、亲戚。可以说现在双街社区内的居民都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和谐快乐。”
为了让外来人口搬进来,留得住,双街村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的优势,统筹兼顾,兴建一座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的双街模范小学,还兴建一座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的花园式双语幼儿园,为中老年人开展文化活动提供资助,建立社区治安联防队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还主动帮助外来居民家庭解决子女就业、上学等困难。
2010年,双街村利用地处北运河畔的独特地理环境,投资4000万元沿河建成一座占地50亩的名为“紫御园”的休闲公园,其中,为满足一部分文化层次较高的外来居民的需求,专门建成一处供居民吹拉弹唱的有古典风格的文化长廊。
良好的居住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齐全的商业设施,便利的交通网络,和谐的邻里氛围,一起形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据刘春东讲,去年以来,先后有20多位外来居民中的退休老党员主动找到村党委,要求把党组织关系转到双街来。他兴奋地说,“虽说转来的党员多了,给组织管理工作增加了一定负担,但是,村党委领导们都很高兴,党员多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就更强了,他们在参与引导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将发挥出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这说明,外来居民真的把双街当成自己家了。”
■记者 何会文 摄影 陈立兴
·沈阳和平在89个社区设立谈心室
·福建法院启动“司法进社区”活动
·济南:“六进”+“一进”为社区平安加分
·山东烟台:以“民本警务”引领“社区六进”
·青岛:“三二一”工作法加强社区警务工作
·新疆3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新疆35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烟台福山:以“民本警务”引领“社区六进”
·济南:“六进”+“一进”为社区平安加分
·福建法院启动“司法进社区”
·深圳首批社区消防警务室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