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政法版> 政法研究

恶意透支数额不包括利息

2013-01-23 09:32:59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检察日报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条第4款规定:“恶意透支的数额,是指在第一款规定的条件下持卡人拒不归还的数额(或者尚未归还的数额)。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由于对银行利息(指单利)是否包括在恶意透支数额之内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存在不同理解。笔者认为,恶意透支的数额不应包括利息。

    一、恶意透支的数额包括利息违背刑法的统一性。《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长沙纪要)在关于金融诈骗犯罪定罪量刑的数额标准和犯罪数额的计算问题中规定:“在具体认定金融诈骗犯罪的数额时,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可见,司法解释对诈骗犯罪的定罪数额的认定一般是根据行为人实际非法占有的数额。在信用卡诈骗犯罪中,行为人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所实际占有的只是透支的本金,认为在透支本金的同时也实际骗取了本金上孳生的利息,并不符合客观事实。信用卡的性质是一种发卡银行提供给用户的一种先消费后还款的小额信贷支付工具,信用卡诈骗也可以理解为行为人利用合约这种贷款合同进行的金融诈骗。

    信用卡诈骗罪与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存在法条竞合关系。司法解释对于具有法条竞合关系的犯罪,在定罪数额的认定上采取不同的标准显然会破坏刑法自身的协调、统一,也不符合体系解释的要求。

    二、数额认定时应区分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恶意透支的本金数额是信用卡诈骗的定罪情节,发卡银行在本金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损失是犯罪所造成的必然损失,损失数额属于犯罪危害后果要素,应当作为量刑情节对待。在本金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是银行的合理营业收入,因恶意透支导致银行合理营业收入的损失,法律也应当给予保护。法律给予保护的方式应当是将此损失作为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量刑情节,在量刑时予以体现。同时,根据刑法第36条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如果不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还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由民事法律给予保护。

    三、将利息作为定罪数额不具有可操作性。根据有关规定,信用卡透支利息按日利率万分之五计收,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相关规定进行调整,并且利息、滞纳金、超限费按月按币种计收复利。但是在银行信用卡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通常是将两者混在一起统一以“利息”的名称出现在财务资料中(如对账单、贷记卡客户交易信息统计表等),而且无法从技术上将两者区分开,因而无法准确认定利息的数额。案发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退赔或者对其进行追缴时,也并不是依据本金及利息这两项的数额来进行(因为无法准确计算出利息)。实际操作中,通常以截至构成犯罪的那一日银行计算机系统中记载的“本期全部应还款额”作为退赔的数额依据。

[责任编辑:刘琳]
相关报道

·“恶意透支”型犯罪认定细节分析
·恶意透支行为有必要独立成罪
·南宁警方严打恶意透支银行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