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22日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这一司法解释针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所涉及的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
司法解释首次明确了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认定标准。包括以逃避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为目的,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的;逃跑、藏匿的;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账目、职工名册、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等与劳动报酬相关的材料的;以其他方法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等情形。
此外,司法解释还明确了“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认定标准,特别对行为人逃匿情形下“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的内涵作了规定,以便于司法实务操作;明确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数额较大”、“造成严重后果”的认定标准作了解释;明确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从宽处罚情形,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刑法的威慑和教育功能,充分维护劳动者权益;明确了拒不支付报酬罪的主体范围、单位犯罪等问题。
据介绍,司法解释旨在加大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的打击力度,解决办理该类刑事案件所面临的法律适用疑难问题,以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记者 袁定波)
·最高法:使用暴力恶意欠薪可处7年以下徒刑
·[视频]司法解释细化恶意欠薪量刑标准
·打击恶意欠薪为务工人员撑腰河南省法院公布为进城务工人员维权十大典型案例
·内蒙古呼和浩特集中打击恶意欠薪等行为
·恶意欠薪入刑,“老赖”仍欠薪
·陕西高院发文要求依法严惩恶意欠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