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专题

政府、企业、社会三力交合挽救特殊人群的样本

2013-01-22 09:40:23 http://www.chinapeace.org.cn/ 来源:人民网 

    吸毒人员作为特殊群体中的特殊群体,既是违法者,又是受害者、病人,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的关心和关爱。如果我们能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多些宽容帮助,用情感去化解吸毒人员的顾虑,用真诚去帮助他们摆脱毒瘾,持之以恒,禁毒、戒毒效果一定会得到改观。

    国家出台的新《禁毒法》和《戒毒条例》,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的工作理念,以及“生理脱毒、身心康复、融入社会”的戒毒模式。贵州省的“阳光工程”建设,就是在这些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他们摸索出的一套做法,对禁毒任务重的兄弟省份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据了解,贵州的一些吸毒人员集中的地区,政府和企业合作兴建“阳光工程”集中安置企业,政府负责厂房租赁、工厂管理和员工补助等投入,企业负责技术、设备和产品回收。他们还逐步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管理制度,按照企业管理规程,实行了班组、车间逐级管理和戒毒康复人员自我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法制教育、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等教育管理制度。公安机关除派出工作人员参与对戒毒人员教育和安全管理外,还定期组织群团组织、街道办事处和家属到基地慰问戒毒康复人员,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开展经验交流、思想学习和文体活动,使他们不断提高工作能力,重树信心,真正回归家庭和社会。

    而在吸毒人员群体不大,不具备集中安置就业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吸毒人员居住分散的农村,“阳光工程”则采取了分散安置形式,由政府组织技能培训,并推荐就业。

    此外,“阳光工程”还通过扶持自主创业、安置缺乏劳动能力的人到公益岗位的方式,解决吸毒人员就业问题,初步形成了“大工厂集中、小作坊分散、形式多样、互为补充”的就业安置体系。

    在“阳光工程”建设中,贵州省坚持“爱心除隔阂、关心促沟通、细心建真情、热心搞服务、耐心换回归”,加强对戒毒康复人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做到生活上多关心、工作中多交流、心理上不歧视,帮助他们坚定戒毒的信心和决心,引导他们自立自强、自食其力。坚持人性化管理,推行“三衔接”管理制度,加强“阳光工程”企业与家庭、社区、戒毒康复场所的衔接配合,把戒毒康复人员既作为特殊人群来关注,又作为正常员工来管理,不仅在生活、医疗等方面为他们提供良好保障,而且实行自由平等的开放式、人性化管理方法,放手让他们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形成团结、互助、信任、融洽的氛围。坚持“五延伸”的管理办法,把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管理职能、吸毒检测、美沙酮维持治疗、帮扶救助、职业技能培训延伸到“阳光工程”企业,完善了生产就业基地的戒毒康复功能,提高了服务管理的效能,形成了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等功能于一体的戒毒康复新模式。

    由于戒毒康复人员在“阳光工程”企业中,可以像普通工人一样上下班,过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才使得他们增强了自信,重拾了尊严,重新成为父母的乖儿女、家庭的顶梁柱、社会的建设者。一些戒毒人员家属反映,以前自己的孩子因为吸毒找不到工作岗位,整天东游西逛、无事生非、非偷即抢,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不仅戒断了毒品,而且有了收入,减轻了家庭负担,衷心希望政府把阳光就业基地长期办下去。

    如今,在贵州省,“阳光工程”集中安置企业目前共有51家,所属行业不同、规模不一,唯一相同的是它们都为戒毒人员提供了一个自食其力、净化灵魂的场所。

    贵州的实践表明,“阳光工程”建设已经成为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和谐工程”,是禁毒社会管理创新和戒毒康复的治本之策,更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宋玉)

[责任编辑:闫天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