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网采访团队走近贵州“阳光工程”。 人民网 张慧 摄
1840年,民族英雄林则徐有言道:“鸦片之为害,甚于洪水猛兽,天下万世之人亦断无以鸦片为不必禁之理!”
2004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听取国家禁毒委员会关于全国禁毒工作的汇报中指出:“禁毒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安居乐业,事关国家安危和民族兴衰。”
2007年12月和2011年6月,国家分别出台《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确立了开展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新模式,各地纷纷深入开展禁毒人民战争。
2011年,贵州省通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找到了一条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新途径,结合贵州实际,创建了以“就业安置”为核心,以“阳光企业”为载体,集“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业安置、融入社会”四位一体的“阳光工程”。
2012年6月,“阳光工程”向媒体全面开放,由人民日报、人民网联合组成的9人采访团队,分兵两路赴贵州实地探访。7天时间,3000公里路程,8个地市,近百位受访者。都匀,毕节,贵州“阳光工程”践行的两个区域蓝本,采访这两个地方的时候,我们边走,边看,边想着……
都匀:起步最早 未来可多元化选择阳光企业
都匀是贵州最早通公路、铁路的地方,区位交通非常优越,可以称之为“旱码头”。优越的区位,对发展经济、聚集人气有好处,但是对于社会管理则也会产生一定的压力。都匀是云、贵、川、渝通往两广、两湖和华东地区的黄金通道,也就成为国际贩毒组织走私、贩卖毒品的走廊,必经之地。此外,早在80年代,都匀是作为贵州省的一个新型工业城市来规划的,机械、纺织、军工等企业被大量建造。然而,这些企业在90年代中期后,都步入困局,走入死胡同,面临停产、半停产,甚至破产,职工也面临下岗。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加上特殊的地理条件,所以,治安管理的压力比较大,毒品一度泛滥。
2005年5月,都匀市被挂牌为贵州省17个千人吸毒县市之一,为了摘掉这顶“帽子”,都匀市不断摸索找到症结,创造出一条人性化、可持续的禁毒工作之路,实施了“爱心工程”,建立了“爱心棒球厂”(后更名为“阳光产品加工厂”),都匀的经验后经全省推广,是贵州最早开展“阳光工程”的地方。
从2006年起到2011年底,都匀市三年戒断399人,之前的一二十年达到三年戒断的只有6人,明显的对比,说明这个模式是行之有效的。2009年,都匀成功“摘帽”。
都匀市的做法是:以政府主导,以“阳光产品加工厂”为抓手,辅以其他卫生医疗手段,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都匀市市长胡晓剑认为,在禁毒和挽救吸毒人员这个问题上,无论从资金投入还是人员配备上,政府都必须担当主要责任,利用创新社会管理这个手段去履行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责。具体做法是:政府一次性投入30多万租建场地、进行人员培训与安置,联系劳动密集型企业——棒球厂。由于吸毒康复人员身体状况远远低于正常人,所以生产效率普遍比正常人低50%甚至更高,如果完全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他们是无法承受的。考虑到这一点,都匀市政府鼓励他们力所能及地劳动,每加工一个棒球,企业按照正常的价值付报酬,政府对劳动力生产不足部分进行补贴,而确保他们通过劳动进行生理、心理上的锻炼,获得成就感。此外,都匀市还通过整合公安部门、卫生部门等各部门力量,在棒球厂内开展艾滋病的红丝带工程,设置美沙酮治疗点,派驻禁毒专干等,确保棒球厂能够正常地运转。
除吸收戒毒康复人员外,阳光棒球厂还吸收艾滋病患者,并分车间统一管理,都匀市开展阳光工程的最大特色就在于此。既是吸毒人员,又是艾滋病患者,这样的双重身份在社会上受到的歧视恐怕更多,都匀市在开展阳光工程的时候,将这类人作为重点人群,在补贴上、在关爱上,加大力度给予支持,实施美沙酮免费治疗。
点评:都匀市主打“阳光产品加工厂”,而该企业属劳动密集型,工资必然不会太高,每月还不足1000元。在未来发展上,都匀市应考虑在加快“阳光产品加工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新的平台,在合适的条件下,尽量多元化选择企业类型,把集中安置就业、帮扶和分散安置、就近安置结合起来,并鼓励自主创业。在人员管理上,应根据病情深度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进行心理疏导。对毒情比较长,毒瘾比较大的这一部分人集中安置;对于毒情比较短,或者前面帮扶戒毒时间比较长的,可以在社区里面设分支安置点;对于有创业资本的人,也要大力扶持,给以政策上的帮扶。
毕节:投入最大 提前预防与阳光工程应两手抓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鸡鸣三省之地,是贵州省所有地级市中与云南接壤最多的,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毕节成为世界毒品生产地“金三角”毒品流入我国境内的必经之道,成为毒品犯罪的重灾区。从国家的角度来看,云南是防御“金三角”毒品侵袭的第一道防线,贵州则是第二道防线,而毕节处于第二道防线的前沿阵地。
目前,毕节在册的吸毒人员有两万九千多人,因此,开展禁毒斗争对于毕节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自从去年开展“阳光工程”以来,毕节市已投入4200多万元,建立了三个基地、四个安置点,安置吸毒康复人员共计2000余人。通过开展这项工作,毕节的涉毒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下半年相比,发案率下降了11.76%,人民群众安全感提升了7%,三年戒断巩固率一年多增加了1152人,对吸毒康复人员的管控率由原来的才32%达到40%。
未来,毕节市预计将为“阳光工程”投入1.5亿多元,14个就业基地将于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每个可安置300余人。吸毒康复人员创业,还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小微企业优惠条件,按照他们筹10万,政府补助5万的标准。
毕节市在开展阳光工程建设中,起点高、规模大,从投入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到安置康复人员数量等,与贵州省乃至全国相比规模都比较大。毕节市还创新采用了“1+1”及“1+3+X”模式帮助戒毒。“1+1”,即1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的同时可有1名亲属陪同上班;“1+3+X”,主要面向农村,即成立1个阳光工程安置企业,组建3个以上的农村基地,每个基地可安置若干戒毒康复人员就业。除此之外,毕节市还成立了“阳光工程”建设企业家协会,共同探讨阳光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出谋划策,具有借鉴意义。
点评:作为贵州省在册吸毒人口最多的地方,毕节市高规格、大投入打造“阳光工程”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但同时,在“阳光工程”如火如荼开展的过程中,是否也应思考怎么能从源头入手,加强预防宣传,防患于未然,这样两手抓两手硬,恐怕对于吸毒人口基数很大的毕节市才是最有效的解决途径。
深入推进“阳光工程”,还需要做些什么?
总体来看,贵州省戒毒新模式“阳光工程”的创立,有效解决了吸毒人员管控难、戒断难、融入社会难等问题,为深入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创造了宝贵经验。成效摆在那里,无需太多赘述,在这里,仅谈一下对“阳光工程”如何进一步推进的思考:
思考一:关于对戒毒康复人员的管理:戒毒康复人员的劳动生产效率低,且存在不可控、不可确定性,所以阳光企业和其他普通企业不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的,时间长了恐难以为继。因此,能否让其还在戒毒所即将释放的时候就提前找到对口企业,提前进行技能培训,让其一出去就直接能上岗,这样就可以实现戒毒所与阳光就业安置点的无缝对接。此外,对于戒毒康复人员可以分类管理,将吸毒时间较长、有复吸史的人与初次吸毒、吸毒史较短的人员区分管理,分别在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投入不一样的资金进行心理疏导。
思考二:关于人员保障的问题:“阳光工程”的顺利开展,与基层工作人员的艰辛工作分不开。未来还需投入大量的行政人员,如社区干警、禁毒专干、医疗人员等,这里面可能会存在编制、工资如何定的问题。目前来说,禁毒专干等基层工作者的工资不高,在这方面财政是否可以考虑多增加一些投入来确保支撑“阳光工程”最重要的脊梁不倒?此外,禁毒专干队伍应更加专业化,志愿者和心理咨询师也可以加入其中,通过培训,增加队伍专业性。
思考三:关于“阳光工程”宣传推广的问题:下一步,应进一步创新推广形式,让“阳光工程”形成一个品牌效应,建立“阳光工程”基金会,呼吁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出钱出力。此外,还可以利用歌曲、短信、微博等多种形式宣传,并在贵州省召开“阳光工程”研讨会,请兄弟省份及专家学者等来共同探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思考四:其他细节问题:“阳光工程”是一项庞大的民生工程,要想让其良性发展、永保生命力,在细节方面也不应忽视。比如,未来,“阳光工程”的帮扶对象能否进一步延伸?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等特殊人群能否也列到里面来?会不会有的地方存在应付差事,不真心办事的情况?能否进一步出台法律法规来紧盯落实等等。这些问题,在未来进一步推进“阳光工程”的过程中都需考虑进去。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毒品让人变成鬼,而“阳光工程”则是用科学的方法把吸毒者从鬼变成人。生理脱毒容易,而要做的心理脱毒、身心康复,就一定要劳动,劳动创造人,可以让人的灵魂净化,因此,要让吸毒人员融入社会,就一定要让他们劳动,也就是帮助他们就业,以“就业安置”为核心的“阳光工程”正是抓住了问题的本质。
近日听闻贵州要举行个“阳光工程”颁奖晚会,表彰为“阳光工程”做出贡献的人,而在6月26日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的时候,完成这篇关于“阳光工程”的刍议,谨以个人之名献给贵州“阳光工程”,是它让曾经的“瘾君子”有业可就、有事可干、困有所帮、病有所医,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在阳光下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阳光工程”破解了贵州禁毒难题、破解了全国禁毒难题,为世界禁毒做出了贡献,衷心希望这屡“阳光”可以洒向更广阔的地方……(记者 马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