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发一致,力量均匀。”在阳光工厂里,员工邱少芬(化名)向记者传授着缝制高质量棒球的技术诀窍。
和张敏一样,邱少芬现在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家里2岁的孩子平常给奶奶带着,家住开发区的她每天早上坐上厂车到厂里干活,一个月有800多的收入,下午5点就下班回家了。
“工作不累,家里有事请假就行,比较自由。”邱少芬说,能够自食其力,感觉自己重生了一次。
“微笑、谈话,这些普通人很容易完成的事情,对于吸毒人员来说却是很困难的。”禁毒专干段小勇介绍说,工厂成为他们温暖的家,使他们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挽救一个吸毒人员,就是挽救一个家庭”负责人蒋邵英对记者说,这个于2006年建厂的“阳光产品加工厂”,至今共接纳了500多名戒毒人员,其中120余人在社区的帮助下又重新找到工作。
除了安置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厂里上班,这里还接收了艾滋病感染者、生活困难者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上班全勤的艾滋病感染者,每月可以额外获得100元的“红丝带”补助。
对于员工张敏来说,今天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陪儿子过“六一”,喝完美沙酮,牵着一旁已经等不及的孩子,张敏准备出发了。
“要最终回到社会,还是要考虑长远一点。”张敏还准备慢慢存钱,和老公一起租一个门面,做服装生意。
谈到未来,张敏说,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戒断美沙酮,根除毒瘾,“这需要很强的毅力,但这是戒毒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里,我相信我能做到。”
后记:6月1日,采访团一行来到了都匀。作为此次采访贵州省“阳光工程”的第一站,都匀阳光产品加工厂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回忆起来还很鲜活。毕竟这是第一次与曾经的吸毒者进行的面对面交流,我们第一次看到了美沙酮、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原来他们与我们是这样的近。如果说以前在电视上看到的关于毒品、吸毒者的都是阴暗面,这次采访阳光工程带给我的感觉则是温暖。确实如此,短暂的采访中,我们看着他们工作、听着他们述说、陪着他们吃饭、感受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如果说曾经的吸毒者像是停在检修厂的飞机,那么阳光企业就是一条他们多年来所苦苦寻找的可供生命重新起飞和着陆的跑道。在这里,我看到了希望,衷心祝福这些曾经的失足者能够在这里得到心灵的净化,能够重新产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