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这里不久的社区康复人员小廖告诉记者:“刚上了6天课,大棚昨天才建好,一下建了2个,希望尽快掌握好技术就能亲自实践了。”社员小杨在戒毒所待了两年出来后,一直在家务农,今年2月份得知有了这么个合作社后就参加了,现在已经在这里培训几个月了。他告诉记者:“大棚已经建起来了,我还要再把技术学扎实,这个合作社太好了,给我们带来了实惠,我很满意。”
发耳乡党委书记蒋彪告诉记者,采用合作社这种方式推进“阳光工程”可以说是一种全新尝试,发耳乡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给这些特殊人员提供大棚、教他们掌握技术,他们既是股东又是劳动者,自己发展生产,自己致富。“搞‘阳光工程’不一定非要办一个企业来集中安置,‘合作社’目前来说是最适合我们这里情况的。”蒋彪说。
谈到下一步的打算,蒋彪表示,发耳乡将会扩大合作社的规模,预计把大棚数量扩至30至50个,吸收更多的特殊群体进合作社。此外,还将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增加培训内容。确保到2012年底,全乡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率达到50%以上;到2013年就业安置率不低于80%;到2014年底,对符合条件的社区戒毒、社会康复、刑释解教人员全部安置就业。
曾经的吸毒者,现在的种杨梅高手种出的杨梅林。 人民网 张慧
摄后记:采访结束后,我们来到了一片杨梅林,林子的主人是一位20出头的小伙子。曾经因为缺乏对毒品的认识误入歧途的他,现在通过参加合作社,劳动致富了。同行记者打趣地问他成家了没有,小伙子腼腆地笑着说:“没呢,女朋友还没找到呢。”同行记者说:“那你可要抓紧了”,小伙子又笑了,说:“是,现在富裕了,就差一个老婆了。”说话间,他请我们品尝他亲手栽种的杨梅,我摘了一颗放到嘴里,记忆中酸的倒牙的味道被甜甜的汁水替代。我想,如同小伙子一样通过劳动走回正道的他们种出的果实,本该如此香甜可口吧……(记者 马丽娅)